第199章 庭议

元澈目光扫向下列百官, 今日千石以上、中枢两台、州刺史别驾悉数赴班。他明白此次分州之议会触及几乎整个西北的利益,对于自己来讲,此次的结果并没有那么重要, 反而是在分州过程中各方的反应与表现出对未来的诉求,才是他需要关注的地方。

对于陆昭来说, 也同样需要这件事付与庭议以作讨论。诚然, 她已是凉州与益州世族所承认的魁首,但是以陆家的实力底蕴,仍不足以制霸整个西北。实力不具而强求独断, 在熄灭盟友的尊严与存在感的同时,亦是将其划向对立之地, 半分好处也无。其实从另一角度来看,陆昭认为这是一种对自家的制约, 在借助强劲之力而崛起的同时,也终会为这股力量所束缚。

而分州之议要讨论的并非分与不分那样简单, 讨论内容至少要分有无、大小、界定三方面。因此议事日期暂定为两日,且为免议程过长, 中间还会稍事休息。在数日前, 陆昭也以为避免庭议太过冗长纷杂为由,免去了各太守入台。只不过陆昭还有更为难以道明的理由,州与郡的沿革划分本就暧昧。如果魏钰庭执意引经据典, 未免太过敏感,不如化繁为简,也无需引起世族更多的内耗。

魏钰庭既列在前排, 立于太子左侧, 此时却没有立刻发议,而是笑容和煦看向陆昭道:“此事涉及中书家事, 不知中书是否需要回避?”

陆昭却微微一笑摆手道:“世人皆有私心,孔孟也概莫能外,我又何必为公近伪?居山川之远,虽可以避物议,却又何尝不是忝居高位。既不受分毫之赏,亦不担寸丝之责,此非为政之道。”

魏钰庭想要把她从此次议事中剔除,那是门都没有。分州看似是整个凉州利益最终推向的一个结果,但是在分州的细节上也会涉及各方未来的发展。即便陆家现在是西北世族的领袖,但是在本土利益问题上,也只能自家人为自家人说话。一旦自己为避物议、保清名而离开,那么西北世族自成一片散沙,在随后的细枝末节中互相攻伐,进而被魏钰庭与太子利用,分化瓦解。

元澈强忍住笑,他第一次听人能把举事不避亲背后的大道理说得如此冠冕堂皇。然而反过来想,若陆昭真甩手不参与了,那么后续会往哪个结果发展,他根本无从预判。甚至如果陆昭愤而离开行台,投奔安定的陆归,那么整个西北世族在行台便无秩序约束,届时还不知会引起怎样的动荡。因此他静静地看向魏钰庭,道:“无妨。”

魏钰庭会意颔首,停顿片刻后,朗声开题发议:“天下九州之论,始出《禹贡》。至两汉之际,州属仍为监察区域,并无行政之权,是以郡守虽为两千石,而刺史却为六百石。因此,单独立州,亦或是仅立郡,使车骑将军或兼掌数郡,或任职刺史,种种方向,臣以为借可商榷。”

听至此处,陆昭微微抬首,寒湛的目光如轰然而迫的冰山,在一片深邃与冰冷中,映照出了新任侍郎锋利的攻势与浓浓的恶意。

魏钰庭此言,并没有在是否立州上做文章,而是很聪明地在默认可能立州的前提下,试图在立州方式上撕破一个口子——既然刺史郡守均为两千石,那么又何妨让陆归仅领监察之职,而让诸郡直辖于朝廷呢?

州的行政概念,乃是汉武帝时期才有。汉武广开三边,扩展疆域,新增二十余郡,致使朝廷直辖郡有百数之多。因此汉武帝设立十四部监察,京畿由司隶校尉部统辖,其余郡国则分属十三刺史部,至此,州刺史一职登上历史台面。以六百石监察两千石,这种以小官监察大官的制度颇为有效,郡太守大多能够恪尽职守,奉公守法。这虽然是制度上的胜利,但也透露了极重的统治者对行政仅控制在二级分层的集权欲望。

此言一出,受威胁的自然是刺史们。如今若秦州分州施行这种朝廷直辖郡、郡直辖县的二级统治法,那么自己的地位便是与郡守平起平坐甚至还要不如。至于本土话语权,那就更岌岌可危了。然而这种威胁却非来自于寒门与皇权,却是来自于原本居于自己麾下的那些郡守们。譬如彭通,若秦州施行此议,只怕他离开行台之后头一件事,便要在陇西天水两郡动手,削弱祝雍、刘庄二人的力量。

魏钰庭这一提议可谓阴狠,由此便可挑起世族内部的斗争。而太子所辖的金城郡,目前看来就是在为这种二级统治架构打了个样子,现下金城基本维持稳定,魏钰庭此时提出这个议案,可以说是水到渠成。不过魏钰庭也是深恨,若是能让诸位郡守列坐于此,场面便对自己更加有利。只是陆昭到底防到了这一手,免去太守入台,不然此时场面不知有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