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棋子

随着绣衣御史的离开, 渐渐有内侍鱼贯而入。刘炳见皇帝在偏殿延留已久,便出了正殿去偏殿询问,却见魏帝已从回廊走来。刘炳上前侍奉, 只听魏帝问道:“先前你派去和陆归联系的人可又有了回信?”

陆归出仕于凉王,领兵数万, 足见宠信。但其实在陆氏一族入长安后, 陆归便与魏帝取得了书信联系。除了感念皇帝于对自己家族的宽容,亦表达对当年与招降的失之交臂。魏帝也回信抚慰。君臣二人之间就这样联络起来,联络的线路也由刘炳负责, 并未让绣衣属的人插手。

这几年来,魏国军镇体系中, 太子已颇具实力,荆扬二州尽在其手。虽说太子亦为皇权发声, 但若皇帝本身无屏障,终究于朝纲无益, 更对皇帝晚年能否安全交接权利无益。既然看到了机会,魏帝也不打算白白放手。而陆归在第二封信中的表态更有意思。

陆归信中除却言明凉王对自己的优渥, 还描述了凉州当地的风土人情与世族环境。其中详述了各郡兵马盛貌, 以及凉王勤武之风。而最后则以一句“凉州中原两地风物不同,时人或潜怀异志”为结语,颇有深意。魏帝收到信后, 亦以一句“君子履信,无所不居”作为回复。

君子履行忠信,不必在乎身在何处。这句原出自《北征赋》。

然而今日, 魏帝亦从太子给陆昭的书信中看到了相似的一句。“君子履信, 虽无所不居,吾亦盼汝归。”君子履行忠信, 虽然不必在乎身在何处,但我也在盼望着你归来。此时魏帝产生了高度警觉,太子是否已经知晓他已经在招纳陆归,甚至曾看到过他与陆归的通信?

不得不承认陆归逃入西北的独到眼光,此时这个人在战略层面上可以说十分珍贵。太子想要获得陆归在关陇的支持,其实也不难理解。毕竟陇西控扼陇道,俯瞰关中,若关中有事,重臣自可领兵支援长安。

这也颇见当年先帝分封时的老辣,将一个储位争夺的失败者封到一个离关中如此之近的虎狼地,即便胜利者如他,盛势者如秦、贺等世族,终究不敢对其下手。

魏帝深吸了一口气,他现在更下定决心,将陆归这枚棋子收入囊中。虽然如此必会与儿子产生利益冲突,但以亲子之心,以权臣之心,都是不难理解的事情。况且权利的棋局若一方处于极度弱势,也未必是一件好事。

刘炳听魏帝这么一问,心里也觉得这回的信似乎来得晚了一些。以往每月都是初二信到,等过两三天皇帝回复之后,再由自己的人带出宫,交与接线人。于是答道:“奴婢一会儿就去遣人催一催。如今京中乱的很,不光是羌人多,诸侯王进京,混入的耳目们也有不少。想来消息迟个一两天,也是有的。”

兴安茶楼才出的事,魏帝也是知道的,因此点了点头:“既如此,你且盯住了他们吧。”说完便走向正殿的方向。

魏帝重新回到宣室殿正殿后,除了保太后,众人又重新起身见礼。魏帝笑着让大家免礼后,自己在正中的坐塌上微微斜靠,垫枕上仍放着半卷书,俨然一副居家景象。他眉眼间虽透露着亲善,但神色变换上的拿捏却有一股历世的老成,这让陆昭印象颇为深刻,也很警觉。

此时,保太后也抬起了头,道:“小姑娘家的,从椒房殿到宣室殿路远,又下雪路滑,皇帝赐坐吧。”

“赐坐。”魏帝的语气不咸不淡,“太子也坐吧。”

陆昭谢了恩坐下,听魏帝并不唤元澈名字,只唤他太子,或许是因为当年立子杀母之故。而保太后更对他只字未提,这意味着元澈并不很得这位长辈宠爱。

保太后见陆昭与太子都入座了,方才将怀中的婴儿小心交予旁边的奶娘,转身向魏帝道:“这雪眼见是下大了,老身和薛氏母女先回去了。”魏帝亦点头称好。保太后说完,便由一众宫人拥扶着,出了宣室殿。

薛美人紧随其后,经过陆昭的时候,用余光窥观她了一眼。这位陆氏女有着乌黑的长发,细薄的唇透着寡情之味,所戴的是低调柔润的珍珠饰物。其举手投足,透着不可侵犯的尊傲,因为她的家世来自久远的岁月,根基深厚,世世代代,称霸一方。

这样的人让薛美人觉得不安,亦有些感兴趣。她忽然很想在这里多留片刻,可是自己的身份由不得,也没奈何。

裙裾飘动,女眷散去,残留的熏香绵软而迷醉,但并没有人注意到元洸颇为玩味的眼神。他记得薛氏女曾是与太子定下婚约,只是当时南方战局瞬息万变,各方势力皆有为东朝荐枕之意,就连父皇也不敢擅自定夺。眼见薛氏一族怨愤难平,没想到最终竟是父皇自己娶了薛氏女。

不过这也难怪,薛琬的嫡长女薛芷本就是倾国倾城之色,时人称其有窈窕之秀,婉娈之姿。方才他也看了许久,其柔质之下,目光流转之间,最显柔情,着实有些让人欲罢不能。虽然不知这位薛美人对于嫁给一个父辈作何感想,但如今她为家族利益花封长门,诞下公主,尽心筹谋,却是任何人都没有资格指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