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5章 这些年值了!(第3/4页)

“嗯……以前去胡老师实验室帮过忙。”李峥挠头笑道,“胡老师可以的,他也是这块料子。”

张石磊愣了一下,看了眼周毅,二人同时大笑起来。

“那我一定转达给老胡。”

“看来小李的肯定很重要啊。”

再次坐定后,院长夫人也才送上茶水。

李峥本欲赶回实验室去,放两位院长详聊,却又被硬留了下来。

每个年龄,每种立场的人,看到事物总会有不同的反应和思考。

对两个院长来说,眼前两个小时的数据,已经证明了这个实验是必然有大成果的了。

搞定了胡增武后,相比于李峥的争分夺秒,他们已经心照不宣地想到了下一步。

对了个眼神后,张石磊放下了手上的实验报告,看着李峥郑重地点了点桌子:“李峥,按照我和周院长的判断,这个,值一个CNS。”

李峥听到这个,并没有太多的表情。

那肯定是值的啊!

毕竟是系统里的前沿突破内容。

所谓CNS,并不是一个电信运营商,而是三本科学刊物。

《Cell》、《Nature》和《Science》。

对大多数科研人而言,刨去不太实际的诺贝尔外,能出一篇CNS论文,几乎是每个人的最大理想。

换言之,一个发过CNS的人,走到哪里,都配得上称为大佬了。

以此为实力标准,固然有些迂腐,或崇洋的成分。

但很遗憾,这至今仍是最靠谱的标准。

不仅靠谱,而且值钱。

几乎在国内任何入流的院校,只要成功发表一篇CNS论文,都将获得一笔50-100万不等的奖金。

另一点遗憾的是,很多老一辈的科研工作者,因当年有限的条件与资源,虽然研究与贡献很多,但却并没有机会获得这个荣誉。

反倒是很多年轻的科研人员,由于大量资源的投入,以及诸如“冷冻电镜”等前沿工具的入场,得以年少成名。

非说的话,即便是眼前的周毅与张石磊,都未能出现在CNS上。

反倒是胡增武,在有机光伏领域赌出了一片天,追上了时代。

“出名是要趁早……”周毅看着李峥,难以克制地嫉妒起来,“可你小子,这也太他妈的早了……”

作为李峥,他其实已经很克制了,充分学习到大学阶段才开始整这个,还是因为系统对使用障碍者的怜悯。

“要不……”李峥也确实有点承受不了,就此问道,“由周院长来做第一作者吧?”

“啊,不不不,不是这个意思。”周毅连忙缩身摆手,“我几乎没有进行任何指导,能挂在我们化院头上就好了。”

“好了,李峥。”张石磊也跟着抬手压了压,“我们化院不来这套,谁做的研究就是谁的,尤其是周院长,他一直以来就在致力于给青年人才成长空间,你可能还没意识到,周院长几十年如一日把心血洒在竞赛和招生上,正是为了迎接你这种苗子的出现。”

张石磊话罢,高高举起茶杯:“我看现在年轻人那话怎么说来着……周毅,化竞永远的神。”

“永远滴神!”李峥被说得来起劲了,跟着高高举茶杯,“没有周老师,就没有这个实验,敬化竞永远滴神!”

“别……别搞得这么……”周毅勉强举杯,眼眶不觉湿红,“不过……张院长真的是了解我的人……看到你和史洋能成长起来……我这些年,值了!干杯!”

“干杯!”

碰杯过后,张石磊与周毅商量起了下一步策略。

是的,发CNS,是要有策略的……

这些事情李峥也是第一次接触到。

首先,作为CNS的审稿人,他们也是人,并不是样样精通的全才。

尤其是初审的审稿人,并不是什么大佬,他们只负责初步判断论文价值,而最大的依据就是论文的作者,如果作者是成名大佬,也就代表着可以看都不看直接送去复审。

如果是名不见经传的作者,那就要粗粗扫一圈,凭感觉判断是水货还是货真价实,甚至在很多情况下,初审员拿到论文都要先谷歌一圈作者。

虽然这种判断依据比较粗暴,但是好用,大多数谷歌不出什么名堂的人,也确实是发水货论文撞大运的。

情况就是这样,所谓的导师资源,学阀权威,别的不提,单单把名字挂在你的论文上,便已是重量级的支持了。

而眼下李峥组的情况,全员默默无闻,为了增加CNS的成功率,照理说应该让一位成名大佬挂名的。

但李峥本人只接受周毅挂名。

可惜周毅本人在国际上的名望并不突出,他更多的经历都投在了教育上。

因此即便有周毅背书,效果依然有限。

于是,就只能用第二条策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