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户部还银(二)(第2/5页)

果不其然,百姓们平日虽不在官场,谁是几品官、谁升迁还是贬谪了他们不清楚,可一旦牵扯上与官员们的事情,他们可感兴趣的很。

“呦,以前只见过吃喝嫖赌丢掉家产的还不起银子,今个倒是看了眼界,原来这些官老爷们也是无赖。”

“可不是嘛!一个个道貌岸然,口口声声忠君爱国的,如今拿着百姓交给国库的银子寻欢作乐,拿着咱们的血汗钱,享乐了这么多年,还死撑着不还钱。要是这些银子用在百姓身上,咱们的日子会更好过。皇上做得对,就应该把银子要回来。”

“这些银子只是借给他们用一用,用了这么多年也该还回来了。有名有姓的都指出来了,要是谁仍不还银的话,反正咱们闲着也没事干,天天到他们府上门前催着还银。这些人做的“好事”,一个都别想轻易被放过。”

......

上京城的百姓议论纷纷,有嘲讽的,有破口大骂的,甚至还有些激愤的跑到这些欠银官员家门前叫骂还银,尽管大门闭门,臭鸡蛋、石头子、破鞋等等,一个劲儿的往院子里扔。

这些欠银的官员以及家人苦不堪言,一不小心就会被臭鸡蛋砸头,一个两个不敢迈出屋门一步。要想善了,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拿出银子。

酒肆里、客栈里,说书的也编成故事嘲讽这些人,过了两三天其他地方也知晓了这件事。京华小报再接再厉,接连几天刊登了同样的内容,这些欠银的官员成了全大周朝的笑料。

若是放任这些官员欠银不还,那受损的便是百姓们的利益。大家伙拧成一股绳,不停的抨击咒骂这些官员,强烈要求他们还银,甚至有些机灵的人,还编成了顺口的诗歌讽刺他们。

事情传的沸沸扬扬,他们谁都没有讨到一丁点儿好处。最重要的是,他们的名声已经毁了,朝廷怎会重用声誉受损的官员呢!

等到了如今,不需要顾驰上门收银,他们一个两个颠颠儿的主动去到户部将银子送上。他们是完了,就盼着陛下看在他们积极还银的份上,可以不将这件事牵扯到家族其他人身上。

光有银子还是不行的,顾驰看着来人,“ 这么多银子钱生钱,即便放在钱庄里不动,每年还能有不少利银呢。大伙白白享用了这么多年,光还本银可不行,利息就按如今钱庄借银的利息,各位借了多长时间,应有多少利银,我们户部的官员勤快,早就算好了。各位对照着银子和利银,一个个排好队还银吧!”

高尚书他们咬牙切齿,却又无可奈何,可真是憋屈,还银子就算了,竟然还要还利息。

可如今哪有他们说话的份儿,即便再不情愿,再怎么肉疼,还是只能乖乖拿出银票还银。

白花花的银子流入国库,不费一兵一卒,可也不是每个人都心甘情愿。不少刺头仍想着法子尽可能的为自己谋利益。

有些人以为全天下就他一个人聪明,自家库房的雪花银拿出来多肉疼啊,是以他们不还银,拿几进的房子和郊外的庄子,还有一些珠宝玉石、瓷器字画古玩等来抵扣。

顾驰看着他们列好的单子,“ 拿这些东西抵扣也可以,可一日事一日毕,你们的借银是在二十年前,那么这些房子、庄子的价格也要按照二十年前的定价来算,至于这些古玩字画珠宝等等,户部不收,还请诸位大人带回去。”

顾驰面上带着笑,语气中却显露出强硬,“还回国库的银子要用于天下百姓,一个铜板都不能疏忽,不然受损的是周朝所有的子民,相信各位大人手指头里漏个缝,就能够将银子连本带利的还回来。”

如今上京城一座房子的价格,怕是要比二十年前相比,翻了十几番。可无论翻几番,房子主要的用途还是住人,本身不值当这么多银子。

这群人打的一手好算盘,拿如今房子、庄子的价格抵还二十年前的欠银,顾驰若是真的同意,吃亏的还是朝廷。

至于玉石墨画等等,这价值更是没法估量,一副普通的画,可能本身只值几十两银子,可这些大臣声称是上千两银子买回来的,顾驰又不可能一一核实,也无法确定具体值多少银子。

最重要的是,国库的银子是要干实事的,拿这些字画抵扣有什么用,不当吃不当喝的,可能在国库里落了几层灰也派不上用场。

是以顾驰干脆一刀切,只能拿银子、银票和房子、庄子来抵扣,并且是按照几十年前的价格来偿还欠银,其余的东西统统不要。

顾驰说的强硬,其他人可不干,高尚书还有其他前朝时官阶高借的银两更多的官老爷们,面色不善,“顾大人说的轻松,不让用这些东西抵扣,我们如何一下子拿的出这么多现银。顾大人出身乡下,可能不太清楚世家的情况,我们家大业大的,银子用来卖地、或是开铺子,亦或是给族中子弟们奖赏,各有用途,一下子还真没有这么多现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