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京城众态(第3/4页)

温元之笑着回答,像和文正帝话家常一样,他可不害怕皇帝陛下,连骂都不知骂过多少次了,“回陛下,臣这学生,相貌俊朗,学识又好,虽出身寒门,但比大多数世家子弟都优秀,也就比老臣年轻时差那么一点点,颇合眼缘,所以就收他为徒了,日后也好给臣养个老。”

文正帝摇头笑了笑,这是真心实意的笑,“即便他日后不养老,也有朕呢,别担心,你是大周朝的大功臣,是朕对不起你啊!希望这学生不辜负爱卿你的期盼,终有所成。”

“多谢陛下吉言。” 温元之毫不客气,眼中闪过一丝自豪的光芒。

文正帝心里却微微叹口气,方才想着温元之像把锋利的刀,这刀太利,刺伤了别人,同样的,也刺伤了自己。

当时他刚继位时,受那些世家大臣的胁迫,只有以温元之为首的少数人牢牢站在他面前,替他当着一切明枪暗箭。

那些人啃不掉温元之这个老骨头,就朝他的妻儿下手,当着他的面挟持温家几口人,目的就是为了逼迫他放弃对文正帝的追随。

温家夫人和孩子们也是个刚毅的,不肯受屈,也不愿让自己夫君和父亲为难,奋起反抗,和对方同归于尽。

此后,这把剑更加锋利,剑气也更显寒意,温家只剩下他一个人。

文正帝至今也忘不了,那个温婉的夫人,如春风般解意,竟然是那么的坚强和勇敢。

而温元之的几个儿子,当初和文正帝一起读过几年书,他们学识好,和善好相处,如若活到现在,也会是国之栋梁。

总是不苟言笑的温学士,当初为了求娶夫人,费了不少心思,会带着夫人去郊外散心,会说甜言蜜语讨夫人欢心;会让孩子在自己背上骑大马,会给他们买糖葫芦、做小木剑;只有在提起自己妻儿时,面上才会带着温暖的光。

他是真的很爱自己的妻儿,可是这抹温暖的光,早早的消失不见了。

光是这份心意,就让文正帝感动。他父母早逝,温元之既是教导他明事理的老师,又如严厉的慈父一样,期盼着他成人,为百姓、为人民担负起责任。

文正帝虽有时会不满,可就如同顽皮的小孩儿被父亲训斥了一样,只是口头上说两句。

毫不夸张的说,在文正帝心里,温元之就是他的父亲,像参天大树一样,给予他无尽的支持和保护。

这是文正帝第一次听到顾驰的名字,他没有再多过打听。如若真是个有才学的人,现在对他的关注越多,不是在帮他,而是在害他。

又和温、崔两位学士交谈几句,文正帝离开。

崔松茂看着目送皇帝离开的温元之,不得不感叹,这人真是精的很,不着痕迹的恭维陛下,管他得罪多少人,牢牢的抱着全天下最粗的那根金大腿不动摇,现在平步青云,谁能想到前朝时他几十年不得重用呢?

只可惜,温元之和他们大部分官员,是背道而驰,不相为谋。

顾驰和叶溪一大早醒来后,吃过早饭,上京城和他们河省都处于北方地区,口味差不多,所以对这里的饭菜还可以接受。

接着两人换上新做的衣衫,租了辆马车,朝着温府驶去。

叶溪掀开车帘,打量着上京城的一切,他们二人身上的衣衫,还算中规中矩,不至于丢了人。

当时未出发前,顾驰曾特意打听过京城流行的衣衫样式,温元之在书信里也提过几句,所以他们着意准备了几件在京城流行的衣衫,如今派上用场了。

过了大半个时辰,马车在温府前停下。

“可是顾驰顾举人?” 刚下了车,就看到温府前的小厮跑过来询问。

“正是,退之来拜见老师,不知老师可在府?” 顾驰面上挂着笑,对一个小厮也很是和气。

“在的,在的,大人听说举人和夫人上京的消息后,天天估摸着日子,还特意派管家在城门口接应,可是不巧没遇上。昨个收到您的来信,大人开心的很,今个也是休沐的日子,正在堂屋里等着你们二人的到来。”

小厮说完话,带着他们进到府里。

顾驰和叶溪对视一眼,笑了笑,即便只是一个小厮,也对他们二人很和善,话语可以作假,眼神是做不了假的。

这是一座三进的院子,亭台楼阁、树木苍翠,假山池水、游鱼夏花,无一不精致,一排排房子雕梁画栋,屋顶的琉璃瓦闪着灿烂的光。

叶溪和顾驰第一次见到这种房子,也不由得多看了几眼。

沿着长长的抄手走廊走了一刻钟,终于到达第二进房子,也就是温元之居住的地方。

“老师,学生终于来了。” 顾眼底含着笑意,向老师问过好,又介绍了一遍叶溪的身份。

温元之也满是笑意,唤人上来茶水糕点瓜果,“来了就好,来,坐下,咱们慢慢说话。这是京城时兴的零嘴,你们尝一尝。退之,成亲后要好好对待自己的夫人,省得日后留有遗憾也来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