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府案首(第3/4页)

顾父因着小时读过几年书,自然知道识字明理才是真正的财富,对董里正的这个建议很是肯定,“里正说的对,咱们大家伙这辈子就这样了,可孩子还年轻,通过读书,走出月水村这个小小的天地,未来大有可期!”

顾驰自然也希望村里人越过越好,“各位叔叔婶婶,拿我来说,你们也知道,两年前我还是个病秧子,整日困在屋子里。如今我去过县城,去过府城,见过县令和知府,结识不少人,长了不少见识。如果我不读书,怕是连云阳镇也出不了,和村里的孩童无两样。”

“说的好听,读书也不是每个人都能成功的,烧钱又浪费时间,没那两把刷子,就别揽瓷器活,还不如早早休了学,挣几个钱日后好娶亲!”

这声音是从人群后面发出来的,顾驰抬眼望去,又是张婆子。

张婆子自然也来凑热闹了,可她因着前几日丢了颜面,一直躲在后面。方才听到顾父和顾驰的一番话,心里啐了口,忍不住出生反驳。顾家人面上看着谦虚,实际上就知道显摆,以为读几本书就和他们庄稼人不一样了,可根里面就是个种地的,不管读多少书,骨子里都留着泥腿子的血!

眼看着众人齐刷刷的扭头看着张婆子,一旁的张老三自觉颜面无光,狠狠的瞪她一眼,抬了抬拳头,“你给我闭嘴。”

张婆子看着他的动作浑身一抖,脖子缩了缩,自己男人以前是个憨厚的,一根手指头都舍不得动她。自从顾驰那事发生后,当日回到家就拿着手腕粗的棍子狠狠训了她一顿,现在屁股上的青紫还没消失呢!

她讪讪闭了嘴,可心中又给顾家人记了一笔,都是他们害的,顾家人就是个祸害,遇上他们准没好事!

张婆子这话虽不太好听,可也是月水村民大部分的想法,有几个铜子,吃顿肉多好,再说以后还要去书院读书,何苦提前办个什么村学!

顾驰打开木盒晃了晃,发出“哗哗”的声音,倒出里面的银子。

其他人看着他的动作,目不转睛的盯着那些钱。

顾驰一一跟他们分析,“字写得好,可以去书店抄书,一本书二十文,两天抄一本,一个月三百钱!还可以在街角摆摊写信写帖子写对联。算数好的,可以去酒楼店铺当个账房,或是往来府里镇里批发货物,赚个辛苦钱。有能耐一点的,自己开个商铺、去县衙里当个小吏,虽没有品级,可大小也是个官。接着继续走下去,考上秀才,免除赋税和徭役,去书院当个夫子,体面端庄,受人尊敬。再走下去的话,有幸考上举人进士,鲤鱼跃龙门,一辈子都无忧!退一万步说,这些都没有做到,识几个字能方便说亲,和旁人打交道也不发怵,以后教育自己的孩子也不做难!”

听着顾驰这么一分析,其他人心里热火起来,这么说来,识字好像还不错,不说别的,就拿抄书来说,轻轻松松不费力气,一个月有三百文,一年近四两银子,这可比种地划算的多。

顾母看着众人脸上的意动,又加一把劲,“三郎这几天就在抄书,十来天已经挣了五百文。等抄书的速度上来,一个月可是一两银子呢!”

“一个月一银!” 其他人叫出声,按照找个速度,顾家怕不是要发财了!辛辛苦苦中一年地,交过赋税,留下一大家子的口粮,也不过卖个三四两银子而已。

这下子大家伙纷纷动了心思,不求像顾三郎那样出息,每月有个几百文就已满足,再不济,过年写个对联拿出去卖,也能有几文钱呢!再说,有了村学,农忙时,半大小子也帮不上什么忙,反倒有个去处,大人也省心了。

李老头吸口烟,下定决心,“里正和三郎说的不错,咱们每人搭把手,也出不了多少钱,村学是一定要办的。隔壁村学生有出息,就是因为他们村里有村学。”

李老头辈分高,讲事理,为人公允,他说的话,大家也都能听到心里去。

顾父发声,“办村学是好事,我们更要大力支持,三郎有幸得了奖银,就把村中奖赏的二百文,拿出来当做一份子。”

董里正看向三郎,二百文不少了!

顾驰冲着他点头一笑,“这是我和爹共同的意思,这二百文本就是村中的奖赏,理应用到更有意义的事情上去。”

董里正连连点头,顾家一大家子都是个明白人。

随即其他人同意道: “那就这么说定了,我们都同意办村学。”

他们也有自己的思量,若是以前,顾家就算把全部的奖银拿出来,大家伙也不会同意。可是现在,顾家日子越过越好,顾三郎还成了全县全府第一名,听他们的话准没错。正如以前顾老头说的那样,读书真的能挣钱!

董里正露出笑容,横亘在他心中连日已久的大石块终于掉落,“村学需要书桌课本学舍和夫子,这几样最为关键。学舍找一间荒废无人的房子即可,书桌找木匠做出来,只是书本和夫子,大家想想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