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大唐武德(第4/6页)

“还是先别用了,再试试筑土山法。毕竟圣人之前曾说过,火药出其不意才最能克敌。如今安市城虽很是坚固,但别忘了还有都城平壤。不如依旧将火药秘敛,到了平壤城下再炸个出其不意,岂不是好?”

这位话音刚落,自有反对之声,因筑土山法攻城是最古老的法子之一——当对面城墙坚固,便不再求从正门攻城,而是筑起一道比城墙还高的土山,形成压顶势。

想想就知道是个大工程。

“那就要在这安市城下耗久了!大军的军需也要虑到的。”

……

诸将领各抒己见,群策群力,倒是皇帝一直未说话,似乎在仔细聆听分辨这些战术,究竟要选择哪一个,究竟要不要把火药用在安市城。

因皇帝在最上首坐着,众将开口前,都会先以目光或者手势请示一下,得到圣人颔首后,才站起来陈述自己的观点。

待众将领都说完后,皇帝忽然对一人颔首:“淳风,你说吧。”

李勣等人都有点诧异,转头望向位列末座的李淳风:啊,李仙师居然开口说话了。

要知道自从到了辽东后,因李淳风掌火药事,所以每场重要议事都会列席参加,但他一直没有发表过意见。

术业有专攻,他不通军事自然不开口。

尤其是他又是玄学风水家,更要三缄其口连神色都不动,就算有人问起,他也只当作自己没带舌头,一言不发,免得一句话不慎,带给将领们什么心理暗示。

怎么今日,忽然想发言了?

众将领齐齐竖起了耳朵。

李淳风起身道:“到底先攻何城,攻城时用不用火药,臣都不懂。”

众将领:??那你要说啥啊。

李淳风接着道:“但臣任太史令多年,掌天文历法,测风云气色——陛下,九月必有严寒,臣请陛下调动大军于九月前退兵。”

一语石破天惊。

众将领顿时色变:九月前退兵?如今已经七月了!一个月,哪怕打下安市,也必然来不及拿下平壤了。

到底是一国都城,高句丽皇族所在,绝对非朝夕之功。

李勣不由开口问道:“李仙师,虽说高句丽较之中原冷的更早些,但如今七月里似乎也差不太多——九月真会严寒至得退兵吗?”

他问出了众将的心声。

而李淳风则目视皇帝,似乎在请示能不能将东西拿出来。

而在座众人,只有皇帝听到‘九月退兵’这句话没有奇异之色,显然是早得过李淳风私下的回禀。

见皇帝点头,李淳风才从袖中取出一块长绢:“这是几月来,我与高句丽当地百姓询问,并搜集了每一处的县志,再加上观测风云天象所得——今年高句丽九月便有雪,九月底便可滴水成冰。便是将士能耐严寒顶冰雪作战,从辽西运粮的粮队,却会被冰雪阻封。”

众将领神色肃然起来: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兵士们提着脑袋上战场,为将领者可以要求人吃苦,但不能让人不吃饭!

还得吃饱饭,才能打仗。

这是在敌国腹地,若是真因冰寒断了粮道,想想就是极可怕的境地——别被高句丽趁机反围剿了才是。

“若是只有一月余……”李勣很快做出了自己的表态:“陛下,臣依旧觉得该先下安市!安市城池牢固兵多粮足,若是弃安市不取,直奔国都平壤,安市内的高句丽士兵,便可能出兵截断我军粮草——会陷入两面夹击腹背受敌之境。”

李道宗也支持:从舆图上看,若是拿下安市,就可以再往前平推几个城池,哪怕来不及打到平壤就要退兵,可也是实实在在拿下了高句丽的半壁山河!

“取安市。”皇帝一锤定音,又令人开始清□□,显然是要在一月内速战速决,彻底拿下并消化掉安市。

皇帝望着舆图:若是还能有半年时间门,他必然直取平壤。

不过,也无甚遗憾——经过这回亲征,皇帝胸中已有了定策,将来如何以最小代价拿下高句丽!

现在,就先收下其半壁山河罢。

“是!”众将领命。

长孙无忌在皇帝跟前,一向是最敢说话的,此时见皇帝已经定下了战策,就开口惋惜了一句:“可惜,这回攻安市用过了火药,将来若再攻平壤,他们就有防范了。”

皇帝闻言摇头而笑。

“不会。朕不会让他们有防范。”

长孙无忌:?

**

安市城的守将站在城头,望着外头大唐的军队,紧张中又带着些许骄傲:这些年唐军东征西讨名声甚大,甚至在高句丽也连下数城,但那又怎样,还不是拿不下他安市城。

只能拿周围几座城池无能狂怒——

在安市城守军看来,大唐对安市束手无策,所以便采取了围城的‘笨办法’,将周围几座城池都拿下后,团团围住了安市,显然想困死安市内守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