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抄底中国(第2/3页)

高盛、花旗、凯雷这样的美国资本来了,瑞银、安联、苏格兰皇家银行这样的欧洲资本来了,亚洲资本代表新加坡淡马锡公司以及日系资本也来了,紧随其后还有华人李首富为主的香港财团。

率先准备上市的建行选择了美国银行作为战略投资者,25亿美金占股9.1%。随后汇丰银行入股交行、苏银和瑞银入股中行、高盛和安联入股工行,淡马锡跟香港财团也跟在后面饱吃一顿。

可惜这样的美食盛宴却缺乏中国内地民间资本的身影,就算是韩皓也无力进入这样的资本盛宴。只能说是时运不济,在他还未明白资本的力量之时,国家金融改革已经鸣锣开场,并且在他还热身之时裁判已经宣布完场。

也正是此次国家大规模金融改革,让韩皓认识到资本的真正实力,可以一定程度让强势政府低头。

管理亿万资产的中国五大银行到底估值如何?

在中国经济开始腾飞背景下,就算再保守的投资者都能从中看到金灿灿的钱途。

以即将上市的建行为例,美国银行25亿美金入股,保守收益在300%以上。如果中国经济继续保持发展,1000%回报率不是妄想,这就是中国的魅力。

按照建设银行在中国经济的实际控制力和市场影响力来看,25亿美金获得9.1%股权,存在股权低价贱卖的嫌疑。不过在国有五大行改革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改革目标下,贱卖也许是不得不承担的代价,时间不等人,谁让中国资本没有足够实力呢?

凯雷资本因实力有限未能进入中国五大行的投资者行列,但却在保险行业捡到了另一个皮夹,太平洋保险依旧是一块诱人的肥肉。

他们仅以4亿美元就获得太平洋保险24.9%的股权,以非常划算的价格获得在中国保险市场行业巨头的战略投资者身份。

短短几年时间,“国退民进”就变成了“国退洋进”,实质上就是资本的逐力,外国资本大规模进入国内,中国孱弱的民间资本无法与之相对抗。

不过,这只是整体而论,在个体上依旧有特例。至少对韩皓来说,经过多年积累,他拥有与境外资本一战的能力。

既然金融领域的饕餮盛宴无法参与,只能退而求其次在实业领域有所作为,击退来自国外资本的入侵。

凯雷因徐工一下子全国知名,对其危害国家安全的质疑声不断,为此他们不得不修改了并购徐工的方案,大幅度降低持股比例从85%降到55%,提高国有股的份额,但依旧未能得到商务部首肯。

51%——50%——49%……

就算再如何不断让步,但商务部就是卡住不给并购案通过,凯雷资本终于意识到事情不妙。

因为这时,他们在中国市场迎来了最为强大的竞争对手,本土最大的民营企业——中华集团出面角逐徐工这匹鹿。

凯雷资本报价20亿人民币85%股权,而同等条件下中华集团直接报价30亿元,甚至还有替补方案是20亿占60%股权,并且承诺接入玉柴发动机,促进徐工发展更多专用车项目,最后还保证协助徐工登陆港股上市。

可以说,韩皓的方案直接冲着凯雷资本而来,在他们的方案上更进一步,补充了更多细节更加符合中国政府的需求。

当中华集团宣布介入后,得到国内舆论一片支持,毕竟卖给中国人要好过把徐工让美国人控制。

商务部一天不批复,就证明凯雷跟徐工之前签署的协议没有真正生效,中华集团有后来居上的可能。

跟凯雷这样的投资基金相比,以实业发家的中华集团更加让人信服可以有效整合徐工集团。

中华集团的出现,不单让凯雷资本尝到苦水,也让三一重工这样的民营机械企业感到难受。

对三一来说,他们希望是由自己来整合徐工这个行业龙头,本来眼见着搅黄了凯雷并购,自己有机会出手。没想到,突然窜出来了中华集团,凭空增加一个异常强大的竞争对手。不仅是在此次竞购案上,如果被韩皓得偿所愿,那么国内机械行业将突然冒出新的龙头统治者。

要知道中华集团可以在竞争激烈的汽车领域跟国外巨头打得有来有回,在相对不激烈的机械行业一旦进来肯定大有作为。三一本来凭借民企灵活的体制优势并不惧怕国企背景的徐工,但面对拥有同样民企机制以及资金技术都更加雄厚的中华集团,他们公认几乎没有胜算。

中央传递的信号很快传到当地政府,和凯雷合作眼看要黄,他们很快积极寻找替代目标,中华集团确实是非常不错的理想对象,至少也是世界500强企业。

在轰轰烈烈喊出“国退民进”口号十年时间后,国企改革进入深水期,一旦垄断国企喘过气,局势将会迎来强烈反扑。也许在当前就是最后一波红利,幸运的是这次红利尾巴被韩皓抓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