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八章 谁来接盘(第2/3页)

如此境地下,物流领域内中卡市场开始萎缩,重卡重新获得国家政策支持开始替代中卡,成为全国货运的主力军。

在天时方面,春兰输掉了第一仗。

祸不单行的是,在人和方面,春兰继续遭遇重创。

当其他企业只说不做低调进行MBO时,2001年春兰高调宣传自己的MBO方案,一旦改制后造就大批量百万富翁的新闻,让他们成为国家国企改革的靶子,导致国家财政部叫停了各地层出不穷的MBO方案。

为了缓解舆论压力,当年春兰宣布不定期推迟自己的MBO计划,但整个公司上下对MBO还是充满信心。

好不容易来到2005年,春兰准备重启MBO改制,没想到又遭遇“郎顾之争”,MBO及全员持股计划再次搁浅。

连续两次MBO计划夭折之后,春兰宣布无限期推迟MBO,春兰上下失去了进取心,可以说整个企业的精神方面垮了。

加上家电行业激烈的竞争,美的、格力、海尔在空调领域向春兰发出围剿,企业利润一落千丈,看不到企业发展前景,许多骨干人才纷纷被对手挖角跳槽离开。

空调作为主业无法再给副业输血,春兰汽车的技术研发投入少之又少,开始举步维艰。

在天时、人和都不利的条件下,春兰汽车决定继续坚持,孤注一掷打算利用仅有的资源进入市场看好的重卡行业。

作为苏南省大型国有企业,企业老总一度当属中候补委员,原以为在地利方面肯定有优势,没想到却再次遭遇滑铁卢。

2004年末已经跟外方日野汽车草签了合作协议,地方政府也大力支持,企业管理层一致同意,圈地300亩的汽车新工厂已经先期建设,只待国家例行审批后就可以正式上马。

没想到这个被认为是十拿九稳的救命草项目,最终却黄了,被国家发改委无情驳回。

理由是丰田汽车去年并购日野汽车的股份,成为其大股东,按照中国汽车政策,日野汽车应该并入丰田汽车考量。一旦日野坚持和春兰合资,将占用丰田汽车在中国商用车合资的一个名额。

丰田商用车已经在和蜀川汽车生产考斯特中巴时使用掉了一个名额,而日野汽车在之前进入中国时也跟沈京公交成立过一家合资公司。

按照中国当前的汽车政策规定,日野并入丰田后,两者相加已经使用完两个商用车的合资名额。

如果真的要坚持春兰日野项目,日野乃至丰田必须把现有合资项目撤销后方能继续申请新合资公司。

实际上,春兰和日野的合资项目在丰田介入后,决定权已经不在他们两方手中,而是汽车大鳄丰田汽车说的算。

作为汽车巨头,丰田在中国市场总结出的一大经验,就是要跟强力本地伙伴合作,连津汽都被丰田认为是不称职,更别提春兰汽车这样的半路出家选手。

丰田不愿意撤销现有商用车合资公司,自然春兰日野汽车项目就被国家发改委打了回来,板上钉钉的汽车合资项目就此黄了,给了春兰汽车绝望一击。

实际上,丰田并非不愿意继续在中国发展商用车,而是他们心中早为日野汽车寻找好下家,就是跟日系品牌合资愉快的广汽集团。

广汽才是日野的良配,至于春兰汽车则不在丰田的考虑当中。

天时地利人和,三大方面都对春兰集团很不利,尤其空调主业开始面临经营压力,今年可能破天荒出现数亿亏损情况,这让春兰集团管理层打算壮士断臂,出售汽车业务止损。

在国家放开对轿车管控的背景下,力帆集团近期获得了轿车生产资格就是明证,一直期待进入轿车生产领域的春兰集团,最终迫于资金压力调整战略,放弃了进入轿车市场的机会,并且还打算完全撤出汽车行业。

这让任何一个熟知春兰汽车的人,都为之不胜唏嘘。

“多元化路子是对的,只是现在不合适春兰现状,我们必须重塑主业,等守好基业后再谈多元化。”

在公司管理层会议上,在春兰集团一言九鼎的陶建兴发表了战略转移的谈话。

原本可以凭借中候补在仕途上更进一步,也有可能凭借MBO改制成为国内新的亿万富翁,但阴差阳错之下这些美好愿景都离自己远去,这让陶建兴有些意兴阑珊,他也失去了进取的锐气。

既然要出售,还希望卖一个相对合理的价格,春兰集团私底下开始寻找接盘者。

年内刚进行大手笔并购的中华集团,一系列眼花缭乱的操作把客车、重卡收入怀中,自然是春兰汽车理想的出售对象。

中华集团近些年发展非常迅速,但只是在乘用车方面有建树,今年刚进入商用车领域,春兰汽车在中卡方面的积累有助于其完善产品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