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九十一章 充分竞争(第2/3页)

“和咱们业务重叠的,必须一个都抢不走。”苏城口气严厉,转瞬又稍有放缓,道:“他们要在咱们的展区晃悠,随他们,递册子,找客户谈话都行,但不能让他们张贴自己的广告。”

“您放心吧,一个业务都让他们抢不走。”杨明给苏城做大管家这么几年,对苏城的性格也摸熟了,回答没有丁点的磕绊。

几分钟后,守株待兔的大华员工就撒开了,差不多一两个人跟着一名国企代表,面对客户的时候,也是夹杂着一起上。

就像苏城在费老所在的会议上所言一样,凡是大华涉及的业务,他们都是行业领先的,这也是苏城在资金充沛的情况下,对大华实业的要求。

同样的客商,面对成本相似,技术更新的产品,自然会选择后者。某些时候,大华实业还能做到技术水平更高,成本更低。

如果不是国际工业装备展,各家与大华实业的业务重叠的国企,兴许还能通过各种手段捞到一点残羹剩饭。

但在国际工业展上,无论是采购方还是出售方,都变的非常谨慎和认真,价格和技术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决定性的因素。

这种情况下,即使是技术领先的大华实业也不一定能捞到订单,其他国企的情况就可想而知了。

反而是那些与大华实业的业务不相关的国企,在大华的展台周围晃一会儿,能领回去一两个有意向的客商,相当于中方的展台略有扩展。

赖文昂、高岗等人的态度,从积极到平静,从平静到消极,奔波的散出百来本小册子,就慢慢的丧失了动力。

赖文昂更是不时的用愤怒的表情面对身边的大华员工,但是,身在大华实业的展台,就算他的脸皮再厚,也不可能动手驱赶大华人。

一名名客商来,一名名客商去。

但是,留下的都属于大华实业,不管是比销售技巧,还是比产品的技术,始终保持着充分竞争的大华实业,都要甩出淮钢等企业几条街。

大华实业的技术领先,更是展现出了非同一般的水平。

其实,改革开放之初的中国,最缺乏的原本就是资金,其次则是优良的组织形式,至于人才,名为缺少,实际上是不少的。尤其是愿意掏钱的公司,集一国之力,又怎么可能找不到人才。

同样的人,在举国体制的概念下,能做出令世界惊叹的技术,能研发出改变世界的产品,到了八十年代,到了九十年代,这些人的水平依旧,只是需要好的组织方式,需要好的动力来源。

而从苏城的角度来看,他的思维模式是先进的,他对世界和行业的认知是先进,找到恰当的管理者,改进管理模式也并不困难,唯一需要解决的,终究还是资金问题。

通过瑟坦油田解决了资金问题的大华实业,再要在中国开展技术研究,那就变成了再容易不过的事。同样的石油工程师,美国的起薪是10万美元,大华实业算上特殊贡献清单,也用不了10万元人民币,高端的工程师的差距自然更大。

可以说,当苏城保持着业界一般水平的技术投资力度的时候,大华实业的技术进展必然比业界一般水平要快,更别说苏城还能选对正确的方向。

当第一天的展会结束,大华实业签下了七份意向性合约,确定的合约恰好是低合金钢的销售合同,三年2000吨的数量聊胜于无,好处是不用大华生产,属于空手套白狼的商业合同。

与之相比,中方展台签下的意向性合约更多,足足有三十几份,确定的合同也有四份,总金额是大华实业的五倍。

尽管如此,在鲁主任和许部长还是小有吃惊,毕竟,以一家公司来说,大华实业的占比还是很高的。

当就总体而言,整个中方展团才得到了四十余份意向性合约,签订了五份合同,远远低于预期。

鲁主任在大巴车上念过数据,接着就道:“咱们的任务还是很重的,各位要再接再厉,争取明后两天,将目前的意向性合约敲定下来,嗯……费老对这次的国际工业展抱有很高的期待,许部长结束今天的洽谈以后,明天也会到会场里来……总而言之……咱们至少要签订2亿美元以上的合同,这是死命令!”

一无所获的赖文昂绷紧着脸听,在下面小声道:“如果不是大华实业的人抢客户,我们今天也能签下协议。”

这话就连高岗也不信,笑笑没吭声。

赖文昂却是眼珠子一转,道:“鲁主任,我要求调整展区的位置,我看大华实业现在占的位置就不错,我立一个军令状,2亿美元的合同,我们淮钢揽下500万美元!”

500万美元放在低合金钢上面,也没有多少吨位,就算展会上不能完成,他作假也是能做出来的。

这个军令状还真的吸引了鲁主任的注意,要是每家公司都能保证完成份额内的任务,那2亿美元的合同拆解下来,就没那么难了。最重要的是,任务没完成,也找得着黑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