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零七章 马革裹尸还(第3/5页)

“你们要是做出了成绩,自然可以增加编制。”

“能加多少?”王赟没有那么多弯弯绕绕,直接问了出来。

苏城被问住了,哑然道:“这得人事部门去算了,这么着急?”

“我这不是担心先前的承诺作废嘛,要是编制多,大家的工作劲头也能足一点。我现在就有点后悔,当时把120个编制都给弄满了。”王赟真是一副后悔的神情,还拍着脑袋说:“当时也是被挤住了,能独立做项目的都老大不小了,薪水给的不够高,人家也不愿意辞职。后来为了配合他们,又招了这么多的低薪助手和无薪实习生,没有点奔头,研究所也继续不下去了。”

说着,王赟眼巴巴的看着苏城,道:“您看,咱们把两月就把碳纤维的成品给做出来了,要是今年能再增加120个编制,我保证再做出两种碳纤维!”

苏城习惯性的做沉思状。

杨明担心他答应,忙道:“碳纤维研究所本来就不在今年的预算里,120个人的编制全部走的是机动预算,助手的薪水和实习生的补助也是预算外的,研究经费用的是大华实验室的总体预算,挤占了好几个材料项目的资金,要是再增加120人的经费和薪水,大家都得造反了。”

对杨明,王赟就没什么不好说的了,梗着脖子道:“增加120个助理研究员,只增加薪水,不增加经费总可以吧,助理研究员又不做独立项目。”

“那每个月也要多开几十万的薪水,你找黎涣祥说去,看大华实验室还能从哪里抠出几十万。”大华实验室每年的经费有数亿元,但是被几个研究所一分,再落到实验室的总体经费里就不多了,上千名研究员带着几千个项目嗷嗷待哺,年初就把经费刮的七七八八,更别说现在已经是年末了。除此以外,实验经费和人员薪金在大华实验室的预算中,也是有明确区分的,杨明做了许多年的行政,知道协调这些事情有多麻烦,到时候不光是大华实验室要做许多文件,大华总部也要核查无数的文件,在日益制度化的大华实业,这些文牍工作都是少不了的,否则总部的管理就要失控。

王赟和其他研究员一样,对官僚作风极其不满,讨价还价道:“120个不行,100个也行啊。咱们现在有小五百号助手了,总要解决五分之一吧。”

杨明怀疑的道:“你说1万个小时的有效工作时间,按照每天8小时算,你这得是1250个工作日,就算加班多,你三年时间都不用增加编制了吧。”

“不是还有研究员推荐。”王赟扭捏了一下。

“这个可以控制,就算有,也应该安排到明年的预算里面。”

“晚一年转助理研究员,以后什么都要晚一年,人家做出了成绩,凭什么不让转正。”王赟大部分时间都在国家单位工作,说话仍然是国家单位的口吻,但意思也是一样的。在大华实业,最重要的“特殊贡献清单”里面,年资也是很重要的因素,另一方面,类似于日本财团的同期概念在大华实业同样有着不弱的含义,放眼十年或者二十年以后,93年正式加入大华实业和94年正式加入大华实业,可能会有巨大的差别。

站在一旁的实习生看出来了,现在是决定一众实习生和助手吃肉还是喝汤的重要时刻,抓住机会道:“1万个小时的工作时间,用不了三年时间,2年时间都用不了。”

几个人都转头看他。

实习生掰着指头道:“我们一起的实习生每周最少工作100个小时,一般都能达到110个小时。我每周工作六天半,一个月积累了500个小时。就算每年休假一个月,我2年也能积累11000个小时的工作时间。1000个小时用来转助手,剩下10000个小时,也够我转助理研究员的工时了。”

苏城听的眼都直了:“每周工作110个小时?”

“110个小时就是普通水平,一周工作120个小时的都大有人在。你看里面外面睡觉的,那都是每天睡四五个小时的,就算住跟前的也舍不得回去浪费一个小时来回的。”

王赟来不及阻止,话就被那实习生说完了,急的他直摸脑袋,道:“我这可不是剥削劳动力哦,我要把人赶回去休息,赶都赶不走。开大会说改规矩,又被顶回来了。”

实习生这才意识到说错话了,补救道:“我们乐意留实验室里,回去睡觉有什么意思,只要碳纤维研究所有经费做实验,我宁愿做实验做到死。”

苏城脑海里瞬间浮现出“过劳死”的字样,急忙摇头道:“不行,强度太高了,必须降下来。”

“我们乐意。”

“乐意也不行,真要累死人了,媒体还不是要口诛笔伐的。”苏城坚持道:“一周100个小时的工作时间太多了……”

“关媒体什么事?做研究做实验的,还分什么日夜黑白?这么好的设备,这么好的条件,不抓紧时间做研究做实验,那不是造孽吗?”这次说话的是从对面力学实验室里出来的老者,看那头发花白的样子,少说有六七十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