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七章 一日千里(第2/3页)

90年代的研究设备的价格还不算太夸张,几百万一台的装备,就足够国家级实验室使用了。大华实业每年数亿元的经费,能够支持几百个项目,几十个研究实体,平均到每个研究实体,也就是百万的规模。

尽管如此,这也是正在收缩状态下的中国研究集团不能比拟的。几百万的经费对大多数研究院来说,不光要维持项目运行,还要养活上百名无所事事的机构附属人员,许多以前的大单位,兴许发个工资就没钱了,更别说购买新设备了。

王赟以前也是四处寻找设备的一员,此时阔气了,心态仍旧是以前的心态,只是甩手说:“别说没用的,少了哪个不见,碳纤维研究所都玩不转,没有不关键的部件。”

说着话,姚泽凡已经把离心机翻了出来,瞅了两眼上面的符号,他就是一声嚎叫:怎么比我们的先进两代?

“你们实验室的设备老化了吧。”边上一人说。

“对啊,不能就不管我们了吧。”姚泽凡盯着地上的T160的编号,馋的双眼冒光:“我们三次采油所的离心机都是人家80年代初的产品了,其实也能用,还挺好用的,要不咱先换换?”

“想都别想。”王赟斩钉截铁的说着话,不顾地上的箱子落灰,招呼一个助理过来,就用蛮力抱起它,放在大推车上,嘱咐道:“中间不要停,直接送到实验室,实验室里要留人,谁来都不好使,除了我之外,不许把仪器转交任何人。”

“明白。”助理研究员是今年刚毕业的大学生,虽然经验很少,也知道设备的重要,他用少年先锋队员似的警惕的眼神看着周围。

93年的大华实业,无论是研究素质,同事水平还是个人待遇,甚至是社会地位,都比穷飕飕的中科院等机构要强。大华实业的人事部门已经开始面向全国的研究机构做人事档案,通常被他们选中的研究员,鲜有不能挖角的。这种情况下,大华几乎能顺利的招募每一个他们需要的毕业生,而激烈的内部竞争,差不多从他们进入大华以后就开始了,每个人,无论是大牛小牛还是普通牛,都要竭尽全力的参与竞争,否则就有可能被淘汰到下属分公司,或者关联企业去。

年轻人的眼中,往往闪烁着更多的竞争火花。

姚泽凡望着装载着离心机的木箱消失,叹声道:“我们的设备申请就没有通过,人比人气死人啊。”

王赟笑笑,道:“不错了,我印象里,三次采油所的编制都不是大华实验室里的吧,苏董愿意提供设备,不错了。”

“怎么不是大华的,我的编制就转成大华的了,三次采油所里面,七成研究员是大华的编制。而且,三次采油所的全部专利和研究成果的所有权都是属于大华实业的,胜利油田只有免费的使用权,且不能转让,这和大华实验室的研究所有什么区别?”

王赟的想法单纯,道:“不管怎么算,总有三成不是的,胜利油田现在几乎不提供经费了吧,你们还有三成落在胜利油田那里,总是要有点区别的吧。”

王赟其实没怎么考虑这件事,随口就说了出来。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姚泽凡登时就琢磨起来了:大华和胜利油田现在的关系好,不分彼此也没事,以后林总要升总经理了,但总有退的时候。苏董才多大年纪,怕是还有几十年好活……呸呸……万一有点芥蒂,还真不奇怪。

这么琢磨着,他的心思就动了起来:要不,真的结束合作关系,彻底转到大华这边来?

现在不愿意到大华来的,多是50岁以上的临退休研究员。他们有医疗保险和退休金的考虑。大华实业的规模毕竟不能和国家相比,谁都担心有个万一……

但是,如果以大华实验室的名义,把这些人转聘过来,倒不是不行。

姚泽凡想的多了,却是对后面的设备不关心了。

设备搬运只要大半天的时间就完成了,安装却是个慢功夫。许多设备为了追求精度和稳定性,都是要用钻头接地的。有过分的,要浇筑混凝土才行。测水平测垂直更是理所当然的,躲开阳光或者安装绒布等等要求,也是各有不同,施工的进度是想快都快不起来。

因此,大部分的设备在确定了位置以后,再想迁移都非常困难,设计和安装的要求就高多了。

为了避免失误,王赟吃住都在实验室里。其他的助理研究员,以及新招募的研究员也是一个模子,边盯着边帮忙,就想让施工进度快一点。

一个星期左右。两台纺丝机首先就位,接着是重中之重的高温裂解炉。

王赟立刻开始准备实验设计,上厕所的时间都要用来思考,回家什么的更是抛掷脑后,逼的他老婆只能每天来送饭。

在这样的氛围下,碳纤维所出人意料的只用了半个月的时间,就开始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