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四章 十分之一的碳纤维(第3/4页)

“能确定提升到1.5G?”

“最多一年,而且模量能提升到230,这个算是达到国际标准了。”王赟似乎信心十足。

“好,那我就静候佳音了。走,咱们去看看实验室。”苏城自然是鼓励为主,不管怎么说,人家把碳纤维做出来了,性能弱是能预料到的。就大华实业目前的投入,怕是比国外专业公司少了百倍都有可能,像是这种烧钱的材料游戏,没钱又何谈发展,何谈跨越式发展。

黎涣祥略轻松一些,一马当先,在前面领路,口中笑道:“苏董别看咱们的碳纤维数据差些,这还是申请了专利的,各国的专利都申请了。”

“哦?有商业价值吗?”

“当然有了。”黎涣祥激动的道:“我们已经将信息交给了商业部和战略部,请他们帮忙研究,咱们的碳纤维,还是有一定的优势的。”

“哪些优势?”

“传热性好,电子屏蔽的性能好,另外,咱们的纤维是沥基的,纤维较短,制造成本也低,预计工厂生产的成本只有目前那些热卖的碳纤维的一半。”

“一半啊。”对刚刚进入市场的碳纤维来说,成本固然重要,可性能下跌的太严重了,苏城想了想,问:“达到1.5G的水平以后,成本会是多少?”

“也许是四分之三。”黎涣祥说的相当保守。

苏城微微点头,道:也不是不能接受,现在就看你们的研究进度了。

黎涣祥这下笑了出来,说:“进度都是用钱堆出来的。”

“你们计划想要多少?”苏城表现的很淡然。

黎涣祥颇为疑惑,研究经费向来是不好要的,那种要多少给多少的传说并不真的存在,他和王赟对视一眼,试探的道:“照王博士刚才说的进度,1000万就差不多了。”

这绝对是狮子大开口了。大华实验室虽然富裕,但项目也是相当多的。3000多名研究员,主持着近千个项目,要是一个项目批1000万,岂不是每年要花上百亿元?

碳纤维在中国一向是由石化和煤炭研究所来搞的,包括神华集团和曾经的煤炭部下属的无数个煤矿在内,怕有几十个研究所有专项研究,而这些研究所的经费,能突破百万就算不错了。相比之下,大华实验室的经费虽多,但主业仍旧是石油勘探,开采和石油化工。碳纤维只属于最后一类中的边缘项目,1000万这么大笔的投入,绝对是超级别的。

然而,苏城却是清楚碳纤维的未来,这是不逊于一个大型石化基地的超级项目,而且潜力惊人。对比而言,1000万就显的太渺小了。

“给你。”苏城根本是一个磕绊都不打的道:“我再给你加1000万,允许你成立一个碳纤维研究所,级别和其他研究所一样,现在就可以开始招人了。”

这下轮到王赟惊呆了:“一个单独的研究所?和海洋石油研究所一样?”

“没错,和海洋石油研究所一样,如果有成果的话,再议定经费。”就潜力而言,碳纤维是不逊色于海洋石油开发的。后者的发展,还少不了前者的参与。

面对一个几千亿的大市场,苏城给钱给的是痛快无比。

要不是他有一个大华实验室,其他人就是想付钱得到碳纤维的技术,也是没有门路可寻。

黎涣祥终于认识到了苏城对碳纤维的重视,趁机道:“这可不能算在大华实验室的总经费里面。”

“不算可以。”苏城转向王赟,道:“你们得让碳纤维研究所像海洋石油研究所一样充沛起来,成果斐然。”

陪同在侧的顾海健乐的上嘴唇都要碰鼻子上了,这样的表扬可比当面表扬还来劲,要不是王赟是主角,他现在就想宣扬一下海洋石油研究所的四代海洋石油钻井平台的研究状况。

王赟再不通俗务,惊喜也让他的呼吸急促了。大华任一个研究所,都代表着每年上亿元的经费,以及大量的独立立项资格,比目前的国家级研究所都要强,官僚主义还更少。

在研究者的眼中,做到大华的研究所的所长差不多就是人生奋斗的终极目标了,这个职位几乎能够随心所欲的进行研究,大量的经费和配属的助手,能够解决研究员最头痛的两大难题,而且,这个职位的管理工作并不繁重,只需要每周抽出半天时间就绰绰有余了。倒是黎涣祥这样的实验室主任,大都是研究之路断绝的情况下,才被研究员们列入职业目标。

“人员仅仅从大华实验室内部调派怕是不够,毕业生也不行,能从国内和外国找人吗?”王赟迅速进入了角色,认真的考虑着。

苏城重重点头,道:“不仅可以挖人,若是有卖专利和设备的,不如收下为妙。这方面,让张超配合你们吧。”

1993年是一个有趣的年份。这一年,美国开始收缩航天方面的投入,许多只有航天飞机的零件商因此陷入窘境,这其中,就包括了许多的日本碳纤维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