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六章 直接开建(第2/3页)

“邓先生有言,如果1万公顷用完了,还可以再从毗邻的漳州再拨5000公顷土地,所以,一共是150平方公里。”王胜为了稳定苏城,高调的说道:“我们有市场,有技术,又有高层支持,何患‘海沧计划’不能施展。”

可惜没有台湾的政界支持。苏城心头转悠了一句,没有说出来。

他有自己想法,无论历史上的“海沧计划”是否成功,推行下去的好处是立竿见影的,它不仅意味着丰厚的利润和行业地位,对于一个国家的石化产业也有极强的推动作用,说是加速五年或者加速十年,都可以算做谦虚的说法。若非如此,中国的国家领导人也不会三番五次的接见台塑代表团,并给出优惠至极的方案,台湾政界也不会撕破脸皮,一定要阻止“海沧计划”。

对于这么大的项目来说,成功或失败,既有其必然性,也免不了偶然性的成分。

即使它在历史上失败了,苏城也想“抢救一下”。

有了这样的想法,苏城配合的道:“甲醇项目的资金、原料自然由我来准备,技术方面,台塑能否帮衬一下?”

“应该的。让我想一下,苏董还是准备采用天然气做原料生产甲醇吗?产量呢?”

“10万吨以上吧。”这个规模,放在1990年是绝对先进了。不过,大工业生产必须有发展的考量,1990年开始建设,顺利的话要一两年时间,不顺利的话,五年十年都有可能。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台塑最终放弃了海沧计划,改在台湾自建“六轻”项目,也等了将近10年。而且,投资数亿乃至数十亿的项目,少说也得用上二三十年,规模太小,产率太低,很容易就会被淘汰。

大工业的特点决定了它的非投机性。所以,石化企业明明看着乙烯等石化上游原料在涨价,也很少有人去建设。

规模小了没有意义,除非有某方面的绝对优势,纯以经济论是纯粹亏本的。规模大了投资就大,风险也就增大了。

台塑集团如果不是有几百亿的资本额,根本不敢撬动70亿美元的重型投资计划。事实上,1990年的中石油和中石化规模也不算小了,他们都不敢在本国进行如此大型的投资,就能想见其中的风险。

王胜向来佩服苏城的手笔,赞叹的鼓励道:“不愧是苏董事长,这样的规模,和海沧计划简直是绝配。嗯,甲醇设备其实相对简单,10万吨的甲醇,主要技术集中在合成塔,外购如何?”

“也只能外购了,不过,我倾向于同时购买技术,也就是一套10万吨级的甲醇设备,同时转让相关技术,让我们能够自产以降低成本。”这是中国的一贯做法,也是市场换技术中最有用的方案之一。

王胜并不奇怪,道:“我整理一份甲醇设备厂商的资料给您吧。台塑这些年,对业界也有比较深入的了解,我们有一些资料,还是比较有用的。”

他说的是自家情报体系了,石油石化企业和其他大型财团一样,都注重情报。长时间的积累以后,能有很多的好处,例如哪家企业会愿意转让技术,转让的技术又有多大价值,是必须自己分析才能得到结论的,厂商自己的宣传肯定是不可靠的。

当然,这种情报并非间谍似的情报。而是由公司的外派部门搜集公开资料为主,配合一些私下里的信息交流,以及己方的分析整理,最终形成资料。

确定了合作意向,双方都轻松下来。

苏城拍手叫来了服务员,让王胜点菜,又笑道:“我带了女朋友来,她还在房间里休息呢,我叫她下来。”

“哎呀,那等她来了再点菜吧。”

“不用,分量点的足一点就好了。”苏城示意服务员去打电话。

王胜点了满满一桌的菜式,并要了饮料和红酒。

一会儿,舒兰就蹦蹦跳跳的出了电梯。她穿了及膝短裙,白色的碎花衬衫,不觉的洋气,却有难掩的青春和纯真,周身环绕着轻松的氛围。

“王总好。”舒兰甜甜的叫了一声,又伏在苏城耳边轻轻说:“苏哥哥好。”

苏城半边身子都酥软了。

舒兰这时候坐直了身子,开始研究菜色,同时给大家倒酒倒饮料,乖巧的令人怜惜。

王胜心里惊讶舒兰的年轻,转念一想,苏城不也才是20多岁的人。这种念头让他大摇其头,抬头仔细观察苏城,颇有些看不出他的真实年龄。

太沉稳了,气质也就不同了。

中餐结束的很快,舒兰用惊人的食量和苗条的身材,征服了餐厅和客人们。

苏城吃饱之后,一面闲情逸致的给舒兰倒茶,一面慢悠悠的道:“既然甲醇项目定下来了,我准备尽快投入建设。”

语气是悠然的,语义是突然的。

王胜被清淡的绿茶呛了一口,连连咳嗽,道:“海沧计划主体谈判还没结束,怎么就建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