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9章 成果奖(第2/3页)

热点领域被中国学者占领,外国学者往往就会改弦易辙,但是,期刊社可不能随意的改变类型。

被占领也就是必然的结果了。

另一方面,期刊社与学者之间的浅合作,也是必然存在的,像是杨锐与JMC,就有了某种程度上的默契。

以杨锐为通讯作者的论文在JMC好发表,是很久以前就证明的事了。

大家并没有互相通气,甚至不认识,但是,杨锐有文章优先丢给JMC,后者优先发表杨锐的实验室的文章,就是一种不用言说的合作。

而对王良才来说,《JMC》已然称得上有诱惑力了。

影响因子4.0的期刊,当然是很有诱惑力的,它和SCI的入门级期刊,中间差的至少是三个重本。

别说是80年代的中国人很在乎这个,再过三十年,国外的大学和中国的大学,一样很在乎这个。

“真的能在《JMC》上发表吗?会不会太勉强了。”王良才想赢怕输的道:“万一,之后让外国人看到,咱们这个论文是好些年前的,是不是不太好。”

“王教授,咱们得有自信,一篇《JMC》算什么,你后面的实验做下来,肯定是要上CNS的,现在就当是预热了。”杨锐的语气随意的很。

王良才望着还是研究生年纪的杨锐,却不得不承认,人家说的没毛病。

的确,JMC对国内学者来说是很难的事,对国外学者也不见得容易,可是,对得了诺贝尔奖的杨锐算什么?

别说是一篇正式的论文了,诺奖获得者就是写个随笔,想发表在JMC上都不是问题。

什么?JMC上没有随笔的栏目?那栏目还不是编辑决定的。

在学术界,有钱不是最牛的,当然,有钱的确是很牛,但是,最牛的还是名望。

看沙特阿拉伯就知道了,他们缺钱吗?但是,整个沙特每年发表的论文,也就是第三世界国家的水平,比埃及多不到哪里去。

相比之下,大家都说是一穷二白的中国,到了87年,其实也不能说是一穷二白了。

200万的科研人员不是一天冒出来的,否则,也不会有屠呦呦的抗疟药,有人工合成牛胰岛素,有两弹一星的出现了。

传说中的深圳速度,也不是一天就冒头的,那是几十万的铁道兵,整建制的开拔上去,用智力用命拼出来的。

从留美幼童回国,詹天佑主持修建京张铁路开始,中国就在科学之路上狂奔起来了。

刚开始学走的国家,免不了跌跌撞撞,但是,它终究是奔跑了起来的。

到了80年代,青年期的新中国,它的奔跑速度,不逊色于任何一个国家。

所谓的基建狂魔,所需要的上千万的工程人员,上亿的建筑工人,也是一点一点的积攒出来的。

被占领的学术期刊,一篇篇的学术论文,也是学者们一点点的拼搏出来的。

王良才现在的心虚,只能说是时代带来的局限。

但是,他已经开始有一点点的后悔了。

杨锐既然如此确信的话,王良才觉得,这篇小文章,应该真的能在JMC上发表了。

再小的文章,发表在影响因子4.0的期刊上,那都是一样的。

王良才不禁想,要是自己刚才没那么随意的话,现在是不是能独享第一作者呢?

再要将论文的撰写权要回来,王良才也有些不好意思。只能默默安慰自己,并列第一作者在评职称的时候是差不多的,差不多的……

其实,怎么会差不多呢,一个单独作者的JMC论文,足够一名小年轻破格提拔副教授了。

当然,对教授来说是没有直接的影响了,可是依然,少掉一个很重要的数据啊。

直到第二天早上,王良才依旧沉浸在巨大的损失中。

尽管他也知道,论文得是经过杨锐遗传工程实验室发表出去的,才有JMC的价值。奈何压抑不住的伤心,就如滔滔江水,滚滚而下,无可阻挡。

“王教授,正找你呢。”许正平喊了一声,叫住了要往里走的王良才。

“哦,许主任呐。”王良才挤出一点笑容。

“王教授,您昨天的表现,传遍了实验室,高光时刻呦。可惜咱们实验室目前是保密单位,否则的话,一定请人写篇文章报道报道。”许正平寒暄着,笑道:“不过,你也不用担心,等保密时间过去了,或者上级组织搞报告的时候,你的这个故事,还是要主打的。”

被人如此称赞,王良才的心情再不好,也露出了笑颜,不禁谦虚起来:“恰逢岂会而已,别说报道什么的了,我还怕惹的其他研究员不高兴。”

“没有谁真的会不高兴。咱们实验室是项目责任制,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责任,但是,不管是谁完成的项目,项目负责人都是记功的。你推进了整体进度,这是对所有人都有利的事。”许正平也不讲道德品德什么的,顺便就给王良才讲了实验室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