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9章 学阀(第2/2页)

复杂的问题不在于此,真正复杂的问题,是不同的人对“高水平”的认识是不同的,像是国内大多数实验室的研究员,他们的高水平的概念,甚至远低于CNS。

更准确的说,中国和全世界的大多数研究员,都不会将CNS看做是高水平的标杆。

若是那样的话,高水平的要求就太高了。

在中国,JMC就已经是非常高水平了,而这样的论文,若是拿去给懂行的人评奖,几乎是一拿一个准。

而就目前来说,谷强对JMC的需求已经没有那么迫切了,可CNS的需求还是极高的。

尤其是一作CNS,只要有了,不说一定能评选到院士,到地方院校做个院系主任都是相当够格的。

换言之,谷强若是有一篇一作的《Cell》,他就能衣锦还乡,杀回山大去玩王者归来。

然而,这与杨锐的目标是冲突的。

火锅流的预处理方案确实出乎他的意料,国外当年是否发现了这样的模式,杨锐都不知道。

所以,谷强是的确有资格发表一篇高水平文章的。

然而,这可是离子通道实验室难得占据优势的一次,而且是巨大的,决定性的优势,就此发表一篇论文,让优势尽丧?那怎么能行。

几百万美元的经费,几十人乃至上百人的努力,积累数年的实验室,还有大量的知识积累,难道就是为了一篇CNS级的论文?

杨锐几乎可以肯定,谷强的文章一出,立即就会引起一场新的科研竞赛。

在G蛋白偶联受体领域,犬牙交错的战场上,一方异军突起,肯定是要引起刺激的。

但是,强力压制谷强也不是事。

杨锐扪心自问,他的第一篇论文,如果被唐集中强力压制的话,那就不是善缘,而是结仇了。

想当年,在做钾离子通道的相关研究的时候,他也是分批次发表论文的。

这样的问题,在做项目之初,杨锐也是考虑过的,只是考虑的不够充分。

此刻,杨锐略作思量,决定抛弃华丽的言辞,换做诚恳的语气,道:“谷强,我不敢说别人一定想不到这个点子,也不能肯定这个点子,就一定不会被人抢先,但是,我确实需要你暂缓发表论文。”

不等谷强说什么,杨锐用手一挡,道:“我不想说安慰你的话,我现在能保证的就一点。如果你这个成果被抢先,我许你一篇《Nature》的一作。”

用成果换成果,用论文换论文,这不能说是符合学术道德的事,却是学阀们常做的事。

学阀即如是。

学阀当如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