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7章 出国名额(第2/3页)

而所有这一切的前提,都是要多多参加国际会议。

国内举行的国际会议不用说了,大家都是要争着抢着去的,国际会议更不用说,抢的更厉害。

尤其是杨锐要求的高级学术会议,还要发言……这简直就是访问学者的标配,一些院士都盯着找呢。

蔡院士翻来覆去的看着杨锐的论文,委实难以做出决定,先问道:“你想什么时候去?”

“越快越好,不超过两个月……我知道这个要求有点过分,但我担心被人抢先,两个月以后的话,论文可能已经发表了。”

蔡院士苦笑:“今年下半年出国的名额,都算出去了,你如果已经留校还好办一点……”

准院士以下的学者,一辈子说不定就能出国一次,让任何人让出名额,那都是死仇,和分房子一样,这种编制内的福利,任何人都是要拼了命去抢的。

杨锐试探着道:“我可以自费出国,只要找一个国际会议的邀请……”

“这不是钱的事,几万块钱算什么。”蔡院士摆手打断杨锐,又低头看文章。

杨锐也有些无奈。

原始版的PCR就是这么不受人待见。

如果是克隆,别说克隆出一只羊了,克隆出一个羊的胚胎,世界顶级生物会议,尽可去得,主办方还得提供各种优良条件。

如果是费马大定理这样的百年数学问题,那更是厉害,一群年轻或年迈的数学家蹲会场里,用星星眼看你。

而在1984年看原版PCR,或许能看出一些潜力,或许看不出潜力,但没有人能看到诺贝尔奖。

PCR的潜力,需要好几年的时间才能体现出来,这已经很快了,许多研究,往往要到学者死了好些年以后,才看出重要性……

“很不错的项目。”蔡院士当然没有看出诺贝尔奖,不过,眼前的论文依旧让他觉得亮眼,这才是他难以抉择的主要原因,要是就一篇影响因子10左右的论文,他根本不会想这么久。

80年代的北大教授,一辈子的最高成就或许就是一篇影响因子10.0的论文了,可即使如此,北大的教授又何其多也,像是蔡院士自己,实验室里每年都能出多篇10.0的论文,这样的文章,是不值得他破例的。

偏偏杨锐的论文不止如此。

“你投稿给了哪里?”蔡院士问。

杨锐回答:“Nature。”

蔡院士愣了一下,微微点头:“也可以,恩……你是想参加一次高级的学术会议,争取在Nature上发表,是吗?”

看的出来,他认为这篇论文在《自然》上发表有风险,但也有机会。

对现在的中国学者来说,如果有机会上《自然》,当然值得使出浑身解数增加几率,杨锐要求参加一次高级学术会议,做一次报告,也是正当理由。

即使是蔡院士自己,他要发表一篇《自然》,也说不定要几年功夫,临门一脚也得多用点力。

杨锐不好解释,没办法的道:“差不多,我比较担心时效性,您看到了,这篇论文比较讲究创意,我虽然申请了专利,可还是怕被人抢先。”

“确实有这个风险……”蔡院士沉吟许久,道:“这样吧,我拿去上会,争取通过,然后给你要一个机动名额,这样子,你也不得罪人。”

他为杨锐考虑的很周全,如果为了杨锐参加国家会议,而剥夺某位教师的资格,人家弄不过系主任,拼死也要砸杨锐一砖头的。

杨锐连连点头,道:“能这样就很好了。”

“还有一个问题。”蔡院士合上论文,又道:“你的署名要改。单独的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没问题,单位必须是北大,你可以放成你的离子通道实验室。用华锐实验室的名义不行,我能通过,其他委员也有话说的,总不能把北大的出国名额给外国实验室吧。”

杨锐忙晕了,根本没注意到这个大乌龙,顿时无语。

“这个项目是华锐实验室立的项,在华锐实验室进行的,又是华锐实验室出的钱……署名北大的话,对方不会同意的。”杨锐只能把华锐实验室拿出来顶缸。

看在有可能是一篇《自然》的份上,蔡院士缓缓点头道:“道理是这样没错,但你要北大出名额,肯定要有北大的署名。恩,让你直接写成北大是有些过了,这样吧,你要么写合作实验,比如华锐实验室与北大离子通道实验室合作完成,要么,你添一个并列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和第一作者仍然是你,单位署名华锐实验室,这样子,大家都知道是你做的项目。并列第一作者写在你后面,署名北大,这样更好操作,我帮你找一位领导署名,换一个出国名额也不出格。华锐实验室那边,你也请他们理解一下,你是实验室的负责人,应该也能说服他们吧。”

学术交易说的这么清丽脱俗,杨锐都不知道该作何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