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5章 论文钓鱼(第2/2页)

说起来似乎有些不公平,实际上却非常的公平,因为叶凯宁并没有贡献出足以署名的工作。

只是纯粹的体力劳动,在实验室里会得到夸奖,但不会在论文中得到署名。

当然,叶凯宁早在论文发表以前就知道署名没有自己了,此时虽然免不了失落,但还能维持住情绪。

杨锐拍拍他的肩膀,道:“继续努力,孙汝岳也做了一年多的新人,才争取到做实验的资格。”

“我知道。”刚刚进入实验室的叶凯宁,他平日里做的工作,也就是比洗烧瓶多一些,尽管明知道自己没有署名的资格,但人总是会有不切实际的期望。

孙汝岳和王耀武却是高兴的要疯掉了。

尤其是孙汝岳,现在的兴奋程度,怕是要胜过被女孩子表白。

“好了,不要围观了,大家别忘了自己的实验啊,酒精灯用完了盖起来,有毒的试剂用完了放回柜子里啊……”杨锐提醒了一下围观群众。

实验室里的环境可比大街危险多了,爆炸和毒气的出现频率,也就是比好莱坞大片低一些而已。

“中午我请吃饭,给你们三十分钟高兴一下,然后继续工作,还有别的实验呢,咱们争取再发表一篇高端点的。”杨锐将邮包彻底撕开,裸露出里面的期刊的单行本。

影响因子并不是一切,《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的影响因子虽然比《JMC》就低了0.5,但在业内的地位来说,两者差了三五倍都不止。

这一方面是因为《JMC》的投稿量大,刊登的论文多,从而拉低了平均值,另一方面,也与刊载的论文性质有关。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里刊载的多是如等离子表面共振这样的应用型论文。应用新仪器来做实验固然有趣,但它们的实际价值远远及不上综合性的JMC。

当然,这是二者的横向比较,对于一名研究者来说,尤其是中国研究者来说,总得有一些好发表又不花时间的期刊来刷引用数吧。

对孙汝岳这样的学生就更不用说了,一篇SCI3.5的期刊的第二作者,几乎能让他们留校北大了。

最起码,留在北京的高等研究机构,是不成问题的。

凝胶实验室门口,不停的有人路过和串门,引来了更多羡慕的目光。

孙汝岳、王耀武和叶凯宁昂首挺胸的做实验,恨不得大喊两声“我是实验室之王”。

反而是杨锐,稳坐钓鱼台,手里仿佛捏着一根透明的鱼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