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1章 应对(第2/3页)

到目前为止,在场诸人考虑的其实都是共建实验室,而且往往将杨锐放在此位上。

就大家看来,这已经是极好的待遇了。

至于蔡教授说的独立实验室,更像是一张画饼,杨锐要拿到它的难度,远远比共建实验室大的多。

甚至蔡教授自己,也是举棋不定。

其实,要是就成果和论文来说,这里一多半的学者比不上杨锐。

《细胞》、《自然》和《科学》三本期刊是科研领域的圣经,是硬的不能再硬的条件,全中国一年也发不了五十篇,分到生物学领域,根本达不到十篇。

虽然这个位数的论文,基本都落在了中科院、北大或清华等顶级高校或机构名下,但这么些年积累下来,大部分的教授依旧没有机会或能力在CNS上发表论文。

就比如唐集中教授,他虽然在影响因子超过10.0的SYST-BIOL(系统生物学)发表过多篇论文,但Cell就是Cell,和SB永远是两个世界。

当然,唐集中教授发表的论文影响因子低,也有时代因素,改革开放以前的中国学者,大部分偏向于发表中文期刊,此时的中文期刊也活的尚算滋润。

另一方面,现在的中国大学,也不是唯影响因子论的。

然而,再怎么看,《Cell》也是石破惊天的力量,如果杨锐不是学生而是老师,哪怕是大四刚毕业留校的小助教,他也有资格独立领导一间实验室。

现在差了3年,总归是让人心里拐不过弯来。

不过,蔡教授还是给了杨锐机会。

这已经是他不受传统、惯性和世俗的影响,所做出的最大努力了。

但就目前来说,蔡教授还不想依着杨锐的话问下去,转而道:“你说资金充沛,你认为需要多少钱?”

“20万美元,再加300万人民币。”杨锐自己做的钾通道项目都花了60多万美元,现在想起来还要肉疼。

这样的项目,基本是拿不回一分钱的,申请专利也没什么好申请的,甚至据此进行的研究,还是基础性的,要据此研究的研究的研究,才是有可能申请专利的技术性研究。

不过,就像电影有实验片、文艺片和商业片一样,奔着奖项和格调去的东西,大部分都是纯亏的。

像是PCR这种名利双收的项目,还是非常少的。

如果不是为了积累声望,杨锐也不会自己投资做钾通道的论文。

以后,这样的研究,还是丢给国家实验室比较好。国民缴税让科研狗糟蹋,总比让公务猿糟蹋的好。

狗才是人类的朋友。

蔡教授对杨锐提出的数字并不意外,反问:“够吗?要用多久。”

“根据实验的熟练程度,还有运气,三个月到半年,当然,多点钱肯定要快点。”

“如果是10万美元,400万人民币呢?”蔡教授不觉得杨锐要的多,但还是愿意省一点外汇。

杨锐笑笑说“不行”,道:“大部分试剂都要进口。”

“如果半年能写出这样的论文……”蔡教授指着桌上的《Cell》道:“这个经费我就批准了。”

“多谢蔡教授,那我继续说了。”

“一次20万美元,300万人民币经费的实验室,咱们学校也不多的。”蔡教授提醒杨锐。

“我明白。”杨锐知道,如果重做一次原来的项目,肯定有不少副教授乃至教授愿意加入,因为他们有极大的可能拿到CNS第一作者或并列第一作者的荣誉。

只是对杨锐来说,这样的实验室的营养价值就太低了。明年想要新的项目,还要再来一次会议,也许比这次还难。

稍微酝酿了一下,杨锐再道:“我们先说蛋白质的相互作用吧,我之前稍微了解了一下,蛋白质间相互作用的检测方法,大概有这么几种,我觉得,成立了新实验室以后,可以先从检测方法入手。”

“嗯。”蔡教授颔首,检测方法是纯技术性的,比较稳当,也能获得一定量的成果。

杨锐清清嗓子,道:“我觉得能做的,第一,蛋白质亲和层析;第二,亲和印迹;第三,免疫共沉淀;第四,谷胱甘肽转移酶沉淀实验;第五,化学交联法;第六,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法……”

说到这里的时候,原本笑呵呵的听杨锐说话的教授们,慢慢认真起来。

只是罗列检测方法,在场好些人都能做到,无非是熟记或背诵罢了,有厉害的还能过目不忘,那就更不用说了。

但是,杨锐的熟练罗列,却说明最起码他没有信口开河。

而在众人的注意下,杨锐又毫不怯场的说出了三个:“第七,表面等离子共振技术;第八,噬菌体展示技术;第九,酵母双杂交或多杂交……”

说到第七的时候,包括富教授在内的多人,脸色都变的不自然了。原因很简单,表面等离子共振什么的,他们听过名词,具体内容却是不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