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9章 千载难逢(第3/3页)

毕竟,杨锐的论文并非是事无巨细的进行描述和说明,期间的复杂过程,还是会耗去后进者大笔的资金和时间。

如果与杨锐继续合作钾通道的研究的话,他们甚至有可能赶在第一个跟风者出现以前,再抢发一篇论文。

在此之前,黄茂和涂宪都有类似的心思,只是手里没有资金罢了。

但在这间会议室里,有独立实验室的教授可不在少数,甚至有了杨锐的论文,他们拿着去申请经费还更容易,这多少也是有些幽默。

就在杨锐胡思乱想的时间,蔡教授却是看看众人,出其意料的道:“杨锐,你愿不愿意领导一个独立的实验室?”

“什么!”杨锐转了十多分钟的脑袋,还真没想到这个结果。

大学里的独立实验室可不是说着玩的,那是真的独立,尤其是2000年以前,制度尚不完善,拥有独立实验室,简直如同获得了封地一般,除了政治权利不完全以外,财务人事等方面都是相对独立的,除非是天降雷霆,否则就是学校内的一方小王国。

可以说,拥有一间独立实验室,是中国研究员毕生的追求。

通常来说,追求一辈子,能领导一间独立研究室,已经可以说是功成名就了。

蔡教授只是笑笑,并不解释独立实验室的意义,转而道:“今天在座的教授和副教授,要么有自己的独立实验室,要么在某个独立实验室里工作,你可以挑选一到两个人,加入到你的实验室里。当然,你挑选别人,别人也挑选你,你得拿出点真本事来,吸引别人加入。”

是的,不仅是大部分的副教授都没有独立实验室,大部分的教授也没有独立实验室,只不过,副教授一级的可能是在准院士的独立实验室里打工,而教授一级的可能是在院士的独立实验室里打工。此外,总有一些混日子的教授和副教授游离在科研圈子以外,现在也都睁大了眼睛,看有没有好运撞上。

杨锐来不及震惊,尽量平复心情,问:“教授和副教授都可以?”

“你如果选教授,就共同组建独立实验室,你的项目,要教授满意才行。如果选副教授的话,要么是共同组建独立实验室,要么是他辅助你,也要看你的项目如何了。”蔡教授显然不是突发奇想,而是早有设计。

这时候,不光要拼胆量,还要拼杨锐的积累,他如果拿得出《Cell》级的项目,自然有人愿意屈尊降贵,他如果拿不出来,最起码也能再做几组钾通道的项目,刷几篇顶级期刊的论文。

就国内的科研水平来说,一间独立实验室,三五年能刷一篇顶级期刊,也就够本了。

而杨锐本身的实力,也会决定他是真的领导实验室,还是做实验室领导的傀儡,或者,干脆变成实验室吉祥物。

会议室内,诸人言笑盈盈。

杨锐的小心脏“怦怦”的跳:这绝对是千载难逢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