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2章 科研前沿(第2/3页)

“听一下生物学科的新进展,也不耽搁多少时间,反正你们总要花时间了解。”杨锐的中音稳定,极具说服力。

或者说,他也没准备给几个人反对的机会,杨锐说完紧跟着道:“我们做的项目是通过克隆突变基因,分析和确定钾通道的功能,如果你们有关注过最近的消息的话,也许听说过我在国际医学与生物大会上的演讲。”

就一句话的功夫,杨锐掏出了无数的信息。“克隆”是生物学的前沿与热点,“突变基因”也是生物学的前沿与热点,“钾通道”同样是生物学的前沿与热点——杨锐能以一名科研新人的身份,向《Cell》投稿并通过,依靠的是全方面的攻势。

光是这一组项目的名字,就足够吸引《Cell》的编辑与审稿人的瞩目了,当然,它也能吸引理查德的瞩目,与生物制品研究所的诸位领导的瞩目。

除此以外,刚刚结束不久的国际医学与生物大会,也是能让领导们提神的要点。

北京天天都有国际会议开,80年代更是如此,因为其他城市更没有机会来开办。

不过,生物体系的国际会议,一年也开不了几场,剩下的功夫,地质学的,天文学的,搞电信的,造钢铁的,玩林业的,闹环境的保护的,也都排着队等开会呢。

国际医学与生物大会,是今年以来的第一场,也是最重要的一场生物专业会议。

而杨锐登场演讲,本身就证明了他负责人的身份。

王晓芸佩服的看了杨锐一眼,不用长篇大论,开始就能抓住重点,这就像是写论文用摘要就说服了别人一样,实在难得。

涂宪则适时的跟了一句:“杨锐是在主会议厅做的报告,得到了在场四百多名中外学者的一致好评,《光明日报》等报刊,也做了专题报道。”

媒体也是证明杨锐主持研究的重要佐证。

乔所长和张书记的目光,不约而同的看向梅所长。作为正职所长和书记,他们两人已然是科研官僚的存在,关心上级好恶多于科研本身。而生物制品研究所内,目前仍在一线的是梅所长,也是多个项目的实际主持人。

此时此刻,梅所长的内心是崩溃的,而他的表情,也是崩溃的。

“在主会议厅做报告的中国人,听说是北大的,和加州大学的理查德教授做的是相同的项目?”梅所长说到这里,停顿了一下,仔细看了杨锐片刻,半是解释的道:“咱们所的两个名额,我让给老周了……”

“重新认识一下,我是北大本科生杨锐,我们不是与加州大学的理查德教授做相同的项目,我们是选择了相同的方向,然后在竞争中获胜的项目,如果你们关注过,也许听说了此事,总而言之,项目一共分成三个部分,诱变基因,克隆基因,然后确定钾通道的功能,我们在第一阶段的论文,就将理查德实验室远远的甩在了后面……”杨锐的脸上带着浓浓的自信,炫耀却不使人生厌,钾通道的项目可是实打实的做了半年多,而且冲破重重阻碍,又有加州伯克利大学的教授做陪衬,几乎可以称得上是耀眼了。

同样的项目,如果是唐集中做出来的,现在估计已是全国赞誉一篇了,杨锐以前的声望值不够,但这一篇论文也补的太足,只听的梅所长等人头晕目眩。

杨锐没有真的去做一个完整的报告,而是怎么简略怎么来,但越是这样,报告就显的越难,因为每一句差不多都代表着一次实验难点。

若是正常去做的话,这样一篇能上顶级期刊的论文,让十几人乃至二三十人的大中型生物实验室做个五年七年不稀奇,做个三年五年不吃亏,杨锐精炼出几分钟的内容,每一秒代表的都是一名研究员数日乃至数十日的思考。

梅所长开始还能听的懂,然后就开始半懂不懂,当半懂不懂积累的多了,梅所长也开始有听天书的感觉了。

当然,大的方向他是明白的,但报告听的不就是细节?当两三分钟的不适应期过去,梅所长忍不住问道:“你们是怎么处理引物的?”

对他来说,这也是难得的机会,国内能达到世界级水平的论文,能发表世界级水平论文的研究员不是没有,梅所长平日里却难以接触到,那都是各个大学的高层和核心了,等他放下了面子,不再考虑王晓芸的事情的时候,梅所长再感受到的就是机会了。

“我说不定也能循着这个热点做些什么。”对研究员来说,这样的想法再正常不过了。

杨锐随口回答,表情丝毫不变。

乔所长等人的表情就变化多端了。他们听得懂的听杨锐说话,听不懂的看梅所长的表情,这时候才发现王晓芸所言非虚,杨锐竟然真的是个少见的天才!

天才也是分等级的,在学校里考第一名的学生也许就被老师叫天才了,但在科研院所,读书时期不是学霸的反而是少数,他们当年或许享受过天才的待遇,开始工作以后,要想在科研领域表现出天才,成功者寥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