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邮寄论文(第2/3页)

期刊的影响因子都是每年计算一次的,在当年度,也没有必要追求小数点后的影响因子的多少。

就后世的经验来看,一名中国大学的研究生,论文若是能登上SCI检索的期刊,无论影响因子是0.5还是1.0,都算是不错,毕业也没有丝毫问题。博士生若是能写出影响因子2.0的文章,在普通大学已能顺利毕业了,写出3.0的文章,已经堪称优秀,落在二本学校的话,还能受到相当的重视,弄不好就是一时轰动。

影响因子4.0的论文,对于高校的老师来说,也是相当不错了。优秀的副教授和普通点的教授,通常也就是这个水平。

至于影响因子5.0乃至6.0的文章,只要有一篇,在普通高校已经可以过的相当滋润。当然,像是北京这样的地界,6.0的文章还是不够看的,作为汇聚了国内最多资源和人才的城市,北京高校的教授往往需要8.0乃至更多影响因子的文章,才能活的比较舒服。

由此也能看出校际间的差距。在科研水平落后的地区,一个省的高校数千名教授副教授合起来,三五年内兴许也没有一篇影响因子10.0的文章,但在北京这样的地方,一个二本学校,一两年就能冒出一篇影响因子10.0的文章。学生若是有志于学术的话,差距是极其巨大的。

本科是科研生涯的小学生,本科生跟着最高水平4.0的教授,就像是小学阶段接受学历高中的老师讲课一样,四年过去,再与小学阶段接受学历本科的老师讲课的学生同场竞技,想赢实在不易。

杨锐对自己目前的状态也是无奈,想了想,觉得一次六篇论文也够多的了,遂道:“吴倩,再给我张信纸,我发封快信。”

“你要是着急的话,发快信不如发电报,反正你有钱。”吴倩对杨锐的稿费还是耿耿于怀,她后来也写了文章投稿,始终没有被录用,想想就觉得憋气。

杨锐问:“我要给我国外发电报也可以吗?”

吴倩笑了:“咱们镇的邮政所,从开门到现在,还没给国外发过电报呢,要不我问问?”

“算了,人家都猫冬呢,我也不是那么着急,就用快信吧。”杨锐说着要了纸笔,给《生物化学系统生态》杂志社写了封短信,仍然是投稿信的格式。

按道理说,他都是《生物化学系统生态》杂志的审稿人了,用不着投稿信来说明自己的背景和个人信息了,但因为这次的论文数量实在太多,他觉得有必要说明。

六篇论文是按照进度来分配的,但究竟是合并成一篇,两篇还是三四篇,杨锐其实都不在乎,只要能发表了就好。一篇文章里的内容越多,被引用的几率也就越大,总体而言,对杨锐也没什么不利。

当然,若是合并了,杨锐就论文总数来说就变少了,他得告诉期刊的编辑自己不在乎,可以随意合并或单载,免得信件来往,浪费时间。

除此以外,杨锐又顺手写了一封授权信,允许华锐制药有限公司雇佣的律师,代理注册相关专利,并将之放在华锐制药公司的名下。

华锐制药是杨锐的独资公司,香港又是个自由港,比注册在杨锐本人的名下还要方便。

吴倩好奇的看着杨锐写信,一会儿赞道:“你好厉害,这是英文吧,写的这么流畅?”

“老师教的好。”杨锐说的是景语兰。这个温婉的大美女的英语相当有水平,一对一的教学效果也很不错。杨锐的应试能力也许没有大幅度的提升,但在应用方面,确实收获不少。

吴倩眼珠子一转,也问:“是不是那个特别漂亮的英语老师?”

“这个你也知道?”

“镇里都传遍了,说是大城市来的漂亮姑娘。”吴倩娇笑道:“你不会以为,这么大的事,还能藏起来让人不知道吧?”

“这算是多大的事。”杨锐失笑,将信纸叠好,放入信封,粘上糨糊。

吴倩递给他邮票。

杨锐拿在手里,就有点贴不下去了,问:“用鸡票寄信,浪费了点吧。”

“鸡票?这也太难听了。不用它寄信用什么?这是新送过来的邮票。”吴倩拿出来的,正是81年发行的鸡票。邮电部一共发行了900多万枚,大部分是用来寄信了。

和80年发行的第一张生肖猴票相比,鸡票的价值差了不少,到30年后,价格只有猴票的三十分之一,但也达到了三四百一枚的程度。

杨锐的这封信,要用整整一排的8分鸡票才够,随便算算,就是大几千上万块。

这么寄信,杨锐心理上有点负担不了。

“换个别的邮票吧,怪浪费的。”杨锐又说了一遍,将鸡票递回去一半,又收了回来,道:“得,贼不走空,来都来了,你把邮政所里的邮票都给我拿出来瞧瞧。”

“都拿来,你知道有多少吗?你要做什么?”吴倩噼里啪啦的问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