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2章 总算逮到机会了(第2/2页)

花花公子倒是知道一件趣事,那就是《泰坦尼克号》在国内公映的时候,只给了300个拷贝,300个,一般来说,那是很够了的,但是,国人,特别是文青们对于《泰坦尼克号》的追崇,那还的了,根本就不够。

因此,当时每家戏院也都想独占这个赚钱的法宝。因为再申请素材已经来不及了,折中的解决办法就是——跑片——几家戏院共享一个拷贝,可是呢,依旧不够,或者说,一线勉强够,可二三线却是不够的。

于是,又出现了盗版拷贝。据说当年盗版拷贝是内地一家正规胶片洗印厂制作,而且是“老实地”逐格翻拍,做了八十多个,大部分供应二三线城市的戏院。但即使是如此,许多二三线城市即使三轮依次上映拷贝数还是远远不够。

又于是,出现了未经海关审批的走私拷贝。一些南方城市从港岛或者其他国家、地区拿到拷贝,然后到国内翻制,配上中文字幕或国语音轨后上画,内地不少民众当年能够看到了未经当局删剪的版本,最大的原因就是来自于此。

有鉴于此,花花公子这次一次性就给足了八百个拷贝,保证让广大人民第一时间就看到,还可以尽情的看。

票房狂奔,北美的传媒首先开始闭嘴,倒是欧洲的媒体才刚刚看到《泰坦尼克号》,自然也是要发表发表一下意见的,不过,相对来说,都不是傻子,就算是批评,也相当的收敛,或者叫委婉:

KING CHAN在《泰坦尼克》中完美地将CG特效和实物模型结合,营造出波澜壮阔的背景,毫无疑问,这是影史上同类影片中的极品。——UK Critic

德国电影杂志《film-dienst》也认为这个结合非常成功——“几乎疯狂的尽可能按照原样重建船及其内部,其结果不仅仅是一部灾难电影:舒适安静的节奏,部分极好的演员以及艺术性的摄影工作者使得这部历史变成一个爱情故事。”

而德国电视杂志《TV Movie》认为电影的前半部分乏善可陈,但是:“100分钟后,地狱终于开始了。此刻,KING CHAN终于完美的展现了他的才华。”

《泰坦尼克号》的制片人应该在剧本中埋入更多的钱——这是《泰晤士报》史蒂文森·汉默的观点。

泰坦尼克号内的房间是依照着从建造者得到的相片和计划,完全依原本建筑来重建的——房间和地毯的设计与颜色、独立家俱、布置、座椅、墙板、陶器和餐具,天花板以至到职员服装设计都是跟原来真实的一样。两位泰坦尼克号历史学家,Don Lynch和Ken Marschall,也证明电影中的历史细节是真实的,这,乃是KING CHAN赋予电影的魅力,也是电影必将成为经典的原因——《太阳报》伍德森盖特。

除了这些外,BBC的一篇报道,倒是真的有点让花花公子惹上麻烦的意思——电影中显示了船上的大副威廉·莫多克被贿赂以及他用枪打死了两名乘客和最后自杀的景象。在苏格兰莫多克的家乡,他的侄子斯科特·莫多克因此认为电影诬蔑了他叔叔的人格,要求正确地说明他叔叔实际上是非常认真地试图尽可能地救人。

花花公子知道这事情,在另一个时空里,20世纪福克斯和詹姆斯卡梅隆本人都因此而道歉,但是,花花公子在接受BBC专访的时候,很认真,但又很无辜,还有点狡辩的对这个指责进行了回应——我们暂且不论莫多可先生所做过的一切,或者说影片对于他那一幕的真实评价是什么,我们只是很简单的说一个问题,电影,总是因为虚构渲染而存在的,就算是人物传记里,我们也会看到一些或者美好,或者不那么令人如意的镜头,但是,如果我们是在观看电影,就应该有包容的心态来面对这一切。

花花公子一顿扯,但是,斯科特·莫多克如果是那么好说话的人,20世纪福克斯和詹姆斯卡梅隆又怎么会给他道歉,这家伙依旧不依不饶的,在媒体上叫嚣着让花花公子做出解释,并郑重道歉。

可花花公子甩他吗,花花公子只是丢下一句——如果莫多克先生认为这一切不合他的意,他或许可以去法官那里征询一下我应该承担的责任是什么!

这个态度或许无礼,可这种跳梁小丑,花花公子可不是詹姆斯卡梅隆,才没空理他,和他纠缠呢,他还能够咬了花花公子的鸟去,要说法官判,去他奈奈个腿,美国法院的审定才算数,不然,苏格兰那鸟地方,花花公子甩都不甩,至于美国法院,那个法官吃错了药,会为此事得罪花花公子。

有时候,也得偶尔有点身份地位的脾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