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九章 恢宏的博物馆(第2/3页)

因为,通道和展馆都是随着铁壁山的山体延伸,所以走的都是曲线,无法一眼看到底。不过从其幽深的情形来看,显然也不短。

但当王铮把800米这个数据爆出来的时候,还是吓了王英一大跳。

八百米长,四十五米宽,但是占地就达到3.6万平米!而且,展馆内部还分为上下双层,一下子把书画展馆的面积提升到了7.2万平米。这个数字比很多大型博物馆的全部展览面积都大,但在王铮这里只是一个“书画馆”而已!

不过,如果他知道王铮还有计划继续向山体上面开凿更多展览空间的话,是不是会更惊讶于他的疯狂设想。

走进高和宽都为十二米,长度达到八百米的长廊,比起刚才在大厅的时候,王英心头的那种渺小感消去了不少!不过在华丽的吊灯照耀下,他也发现了一些新的东西。

尤其是左手边墙壁内明显的内凹,更是令人疑惑!

“这里面是准备放什么东西吗?”

“嗯,准备订一批现代名家的国画放进去!”王铮点了点头。

“不过这三米的高度也太高了点!”

“走廊的高度就达到12米,要是内嵌的画太窄,岂不是太不和谐了!”话落,王铮转身走进旁边的展馆。

展馆不同于外面的走廊,高度明显矮了一节,约有五米多。中间也不再是一览无余,而是有序的摆放了一些长条形状的钢化玻璃展柜,高度、大小类似于珠宝店的展柜。不过这里的展柜都一律倾斜45度。

另外,围绕着墙边,还有外罩钢化玻璃,垂直九十度的展示空间。在明亮的射灯下,一张张中国山水画映入眼中!

在整个长80米,宽43米,高5米的展馆中,琳琅满目的放置了大约200多幅大小不等的山水!

不过相对于一万多平的展览空间而言,这点画还远远不足以把整个空间占满。甚至连一半都不到。但因为摆放的比较稀疏,所以倒也不显得空置。

“怎么全是山水画?”

“人物画在后面,花鸟再往后排!”王铮指了指后面的空间!

闻言,王英在大致浏览了一下整个山水画展馆后,通过两个空间相连的门户,进入了后面一个跟“山水画展馆”等同大小的展览馆,果然如王铮说的,这里向外展示的全是“人物画”,包括仕女画、肖像画、风俗画、道释画、历史故事画等等。“人物画展馆”在后面就是“花鸟画展馆”,花鸟画再往后依次是近现代书法展馆、近现代油画展馆、近现代碑帖展馆,以及清代书画展馆,明代书画展馆,宋元书画展馆和国宝馆。

每一个展馆的大小都相等。除了近现代书法展馆之外,其他展馆向后走,展品越少。尤其是“宋元书画展馆”和“国宝馆”东西寥寥无几。

其实,“宋元书画展馆”还好点,怎么都有三十几件作品,虽然只有三分只一属于名家手笔,其他要么是佚名,要么没什么名气。但总归都是宋元时代的艺术珍品。

但等到最后的“国宝馆”时,偌大的展馆中就孤零零的摆放了六个平面展柜!每一个的间距都有好几米。而且墙上也没有其他展馆那样的内凹展示柜。

但每一个展示柜中的艺术品都让王英为之动容!

“黄庭坚《砥柱铭》,王羲之《游目帖》,五代后蜀石恪的《夏禹治水图》?这三件宝贝你是什么时候弄到手的?”王英惊喜道。

王铮的国宝馆里总共就放了五件展品,米芾的《行草书诗卷》和五代吴越王钱俶手卷《草书手简》,都是他之前就知道的。但其余三件虽然早有耳闻,却不曾想它们都在王铮的手里。更让他难以接受的是自己之前居然一点都不知道?

“一时半会也说不清楚。等带你把整个展馆游览完了以后,再找机会跟你详细说!”

王英点了点头,“哎,不对啊!六个展柜五个都有展品,怎么就这一个空着?”

“东西还在进行修复,一个月后才能够上架展览!”

“原来如此!”了然的点了点头后,王英脸上很快便浮现出了一缕兴奋,拉着王铮追问起来,“快说说,到底是什么宝贝?”

“嘿嘿,南朝名家陆探微的《文殊降灵图》!”说起这幅画,王铮脸上仍然带着兴奋。

呆愣半晌后,王英震惊道:“那个被称为‘六朝四大家’,与顾恺之齐名的陆探微?”

“你不废话吗?除了他,南朝时期还有几个陆探微!”

“是真本,还是后人的摹本?”

也难怪王英这么问,现代流传下来的隋唐之前的书画,百分之九十都是唐宋时代的摹本。例如中国十大传世名画排在第一位的顾恺之《洛神赋图》,国内外五卷全是宋代摹本;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二阎立本的《步辇图》,也是宋代的摹本。大名鼎鼎的王羲之《快雪时晴帖》则是唐代的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