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六章 无价之宝(第2/3页)

拆除了原本用来掩饰的山水立轴画心和托背,一张长90厘米,宽50厘米左右,表面少量分布着一些灰色的霉点,但大体呈古旧黄色,平坦的仿佛纸张一样的东西出现在王铮几人面前。

“这是单丝绢!!”

看着刚才还冷静的王森此时,一幅目瞪口呆,难以置信的表情,王铮虽然不明白单丝绢代表着什么,但心中也隐隐有种捡到宝的感觉。

“什么是单丝绢?”一边的王乾问出了王铮心底的疑惑。

“老板,绢是丝绸的一种,而丝绸可以细分为纱、罗、绫、绢、纺、绡、绉、锦、绨、葛、呢、绒、绸14大类。其中绢的一些品种用于古代抄写诗赋、绘画、记载文献、书写经文等。中国最早的绢画目前是周穆王时的《八骏图》,这是见于记载的第一幅绢画。”

“绢有单双、生熟、圆扁、粗细之分。单经单纬的叫‘单丝绢’,双经单纬的叫‘双丝绢’;生绢是未漂煮过的绢,吸水性强,熟绢是经过练漂处理,拒水性佳。”

“另外,书画所用的绢和纸对于书画的断代起着一定的作用。一般来讲,唐代以前的作画多用绢本,甚至连壁画也常以绢地,自唐代以后多用纸本。在晋唐以前的书画藏品中都是单丝绢,迄今为止还从未见过有双丝绢的案例存在。五代到南宋的绢本,较前代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变化,除了单丝绢外,还出现了双丝绢的结构形式。这种双丝绢的经线每两根为一组,每两组之间约有一根的空隙,纬线是单丝,纬经交织时,每组经线中的一根沉在下面,另一根浮在上面。双丝绢的使用大多见于明代,到了清代则经纬都为单丝,前几朝的双丝几乎不复存在。”

“按照常规,绢色的变化应该是越黑年代离得就越远。但不尽然,由于绢料的质量有高低之分,保存的状况有好坏之分。有的绢本历久而如新,有的绢本阅浅而如旧……”

“停停……!”看着王森神情激动,言语滔滔不绝的样子,王铮颇为头疼的打断了他的话,“普及知识的事,我回去找本书自己看。现在,咱们是不是先看一下它到底是什么东西再说?”

“好吧!”王森颇有些意犹未尽的点了点头后,才把目光集中到眼前的绢布上。

“这是生绢?”

“生绢?”看着刚刚平复的王森又有激动起来的架势,王铮连忙问道。

“初唐以前的书画都用生绢!”

王森的一句话,让王铮怔住了。但很快他有反应过来,语气激动道:“你的意思,这是一幅初唐之前的书画?”

“初唐之前,这可是初唐!”王铮内心的思绪像烧开的沸水般翻腾起来。

也难怪他如此,别说是初唐,就算是中唐、后唐,或者排在更后面五代时期的书画,他手里都没有一幅!

“快看看,这幅书画到底是什么?”在王森点头后,王铮连忙道。

其实,王森此时的心情比王铮更急迫,毕竟对于古玩收藏和鉴定,他才是真正的喜欢。

不过专业限制,越是这种时候,王森心里越是冷静。连连呼吸了几口气后,王森才伸出双手,先用镊子捻起生绢的一角后,才一点点的揭开。

“果然不是一层!”

看着揭开后,下面仍然是古旧黄色的单丝绢,王铮心中了然。绢的重量很轻,也很薄。如果仅仅是一层绢的话,肯定不会让王森感觉到重量上有那么明显的变化。

“这几个是什么字?”

指着刚揭开的生绢边缘露出来的五个笔走龙蛇,笔画复杂,形式奇古的黑色字体,王铮问道。

“这是小篆!”

“小篆?秦汉时代的小篆,那这幅画是……!”

“不,它不到秦汉,而是南北朝时期的名家手笔!”王森兴奋道。

“南北朝?南北朝也够长了!”打消心里的小遗憾后,“这五个字是这幅画的名字?”

王铮可不认识小篆。

“嗯!”王森用力点了点头,进而解释道,“《文殊降灵图》,南朝名家陆探微的《文殊降灵图》!”

“陆探微?那个与张僧繇、顾恺之并称为‘南朝三大家’,加上唐代的吴道子,被后世画坛尊称为‘画家四组’的陆探微?”

“就是他!”王森神情激动的再次点了点头。

“我的老天!”

惊叹半晌后,王铮“啪”的一下,以手击掌,言语中满是兴奋,“玛德,这下可捡了超级大漏,发大财了!”

这可是陆探微啊,一千五百年前画坛祖宗级的超级牛人。而且,到如今他没有一幅作品流传后世,那怕是摹本也没有。

这意味着什么?王铮心里太清楚了。

无可估量的金钱,无法想象的荣誉,以及难以置信的超级吸引力!

“这是真正的无价之宝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