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7章 华尔街神童(第2/3页)

陈浩然回过头来用一种敬佩的语气对程晓羽和许沁柠说道:“这是我见过,最让我感到比你更开挂的猛人,实在不能不叫人尊敬,看上去他和华尔街上的不少人一样,自律且热爱数字。但可怕的是他能精确回忆起15年前的一桩与自己无关的并购中买卖双方的市值,而他最热衷的智力游戏是:用大量时间阅读财务报表。这给他以巨大的成就感:账目中隐藏的秘密,或通往削减成本的宝藏,或成为收购竞争对手的契机。事实上,只依靠这两种手段——无止境的控制成本,不失时机收购——他就成就了两个金融帝国,曾经的摩根和现在的花旗。”

“当然,这并非纯粹的智力游戏,还需要行动上的高度节制、自律与竞争性。他像机器一样运转:连续20年,每天5点半起床,在阅读《华尔街日报》、《金融时报》和《纽约时报》中开始一天。而那些阻碍他的人,比如,一个在他决定裁员时前来劝阻的女性国会议员,有着同样的遭遇:被不留情面地斥责。”

“如果说这个美国第一大银行花旗银行的CEO有什么超越人们的想象,那就是他的命运。他曾是华尔街上最幸运的人。哈佛商学院毕业后,作为桑迪·兰斯的助手,威尔·戴蒙参与了一场长达12年、注定成为金融史上重要篇章的大冒险:借助一连串收购,他们处于中游的J.P摩根的商业信贷公司变成了全球最大的金融机构之一摩根集团,43岁出任摩根大通总裁时,戴蒙已被理所当然地视为了这一金融巨兽未来的主人。

然后,他失去了这一切。

因与桑迪·兰斯失睦,威尔·戴蒙被突然解职。这直接导致了摩根集团的市值在两周内损失110亿美元。一年半之后,这个全美最著名的待业者再度震动市场:邀请他出任CEO的美一银行,短期内增长了70亿美元市值。不过,他所面临的,仍是一个被喻为‘即使大力神也做不到’的高难度扭亏挑战,接踵而来的恐怖袭击、安然案、经济衰落则让其难度倍增。

仅用一年时间,年亏损5.1亿美元的美一银行赢利26亿,并实现连续14个季度利润增长。而在外界普遍猜测其何时重新开始自己最擅长的收购游戏时,威尔·戴蒙选择了耐心等待:为让银行做好充分准备,他甘愿承担‘缺乏战略眼光’、‘只会削减成本但不能带领公司成长’一类的质疑。直到2004年初,他最终宣布了美一与花旗银行的合并。

命运之轮似乎为戴蒙特制了角色:入主全球第一大的银行集团,碾压摩根大通——他将开始华尔街上的王子复仇记?”

程晓羽还没有说话,许沁柠就有些惊讶地说道:“这个故事听上去很耳熟啊!简直就是翻版程晓羽啊!”

程晓羽苦笑着摇头道:“算了吧!别人比我牛多了,花旗和摩根大通那都是总资产上三万亿美金的怪物集团,我们这几十亿美金的小打小闹跟小孩子过家家一样,有什么资格说别人是我的翻版啊!”

程晓羽觉得这个威尔·戴蒙跟自己一点也不像,这位华尔街神童反而在行事风格上和自己的妹妹苏虞兮有点相似,苏虞兮的办公室里有十二块电脑屏幕,监控对着最“兮羽”所有重要的工作部门,但实际上她并不会看这些画面。

她的作为,实则来源于这样一种观念:在高度竞争的IT业,让自己扮演猎人而非猎物的唯一方法,是永远有一张稳健的资产负债表。

而其近乎偏执的努力,不过是在追求一些最基础的管理结果:纪律、效率。在“兮羽”这样大型的高科技公司——光员工就有2.6万人,苏虞兮认为,只有永不停顿的压力传递,才能在细节上不至失控。

除此之外,她要求六个利润中心每个月提交一份50页的数据簿:上面既有总收入中管理支出的比重,也有每款产品的销售情况,甚至还有每名员工的手机账单。

她会在阅读与比较中寻找改善成本的方式:比如将海外分支机构的驻外员工替换为当地员工,就让每个位置节省了超过10万美元。

对于数据执着也许是每个成功CEO必备的性格。

许沁柠翻了个白眼道:“喂你可别忘记了‘兮羽’,论个人资产你现在可以排全球前二十了,绝对比这个什么华尔街神童牛,而且你才多少岁?”

程晓羽笑了笑道:“论年纪我还是有点优势的……”

陈浩然端着晶莹剔透的高脚红酒杯一边晃荡一边说道:“晓羽,我觉得你等下应该说一说你和‘上河’的恩怨以及你的‘兮羽’背景,要不然我们这一次真不见得能虎口夺食,从‘索尼’和‘环球’这两个老牌公司嘴里抢走‘EMI百代’。”

程晓羽耸了耸肩膀说道:“好吧!我见机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