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2章 满座皆惊(第2/3页)

但是花天价买回去一件明知道是赝品的瓶子,而且还是自己也能做出来的瓶子,这件事儿怎么想起来就跟自己脑袋被驴踢了一样窝囊呢。

唐豆咧了咧嘴站起身,“哗啦”冲了一下水,洗了洗手走出了洗手间,装的跟真的一样。

钱慈航关心的望着唐豆问道:“会所里有医生,要不要把医生叫来给你看看?”

唐豆看到杨灯钱芊芊正抿着嘴望着自己偷笑,急忙咧着嘴说不用。

唐豆躲在卫生间里等杨一眼拿主意,时间太长了,也难怪钱慈航会误会。

唐豆坐回自己的位置,伸手摸在杨灯的小手上,轻轻地捏了捏。

杨灯冲着他一笑,默契的沟通,唐豆知道杨灯刚才并没有对这个瓶子做出任何评价。

杨灯虽然也跟着杨一眼学习了几天羊仿手艺,但是唐豆知道杨灯绝不会看出这是一只羊仿的作品,连自己都险些看走眼,杨灯只学了个皮毛又怎么可能看的出来。

钱慈航微笑着望着唐豆问道:“小子,这回该说说你对这个瓶子怎么看了吧?”

唐豆微微一笑,在走出洗手间之前他已经拿定了主意。

虽然屋里这些大豪们不太信任唐豆和杨灯两个人的鉴定水平,但是毕竟他们两个是北杨南周的传人,对于古玩鉴赏必定也有一些长处,他们也希望能够从他们口中听到肯定这个柴窑瓷瓶的话,以坚定自己等一会儿竞拍的决心。

唐豆望了一眼茶几上放着的那个镂空梅花双耳瓶,转向钱慈航等人说道:“钱伯伯,各位前辈,历来瓷器鉴定就是所有古玩中最难鉴定真伪的一个品类,历朝历代官窑私窑都有仿制前朝名瓷的习惯,有一些仿制的精品瓷器甚至已经超越被仿制的前朝瓷器,而现代的检测手段对于瓷器鉴定也是束手无策。给瓷器断代向来就是一个难题,凭的就是鉴定者的经验积累,从器型、纹饰、釉色、胎质等各个方面推敲,跟各个朝代的各大窑瓷器特点进行参照对比,由此得出这件瓷器的相关信息进行判断。”

钱慈航暗暗点了点头,唐豆这话说的中肯,玩瓷器玩了一辈子的行家里手都有看走眼的时候,更何况是一个年轻后生了。

在钱慈航等人心中,唐豆开场白讲出这一番道理,应该是为自己留一个回旋的余地,等一会儿再交代两句模棱两可的话基本上也就蒙混过关了,无论对错也不会有损北杨南周的名声。

唐豆微微一笑,接着说道:“若说其他的瓷器的断代也许我还真说不太好,不过对于这个瓷器,我可以肯定的说,这件瓷器从出窑到现在,最多不会超过一百年的历史。”

唐豆的话刚说完,屋子里的这些大亨们瞬间就把眼睛瞪圆了,包括何特首和薛心涵在内也同样不可思议的望着唐豆。

刚才在唐豆去洗手间的时候,他们已经从崔总的口中得知这个柴窑瓷瓶已经经过十几位专家的鉴定,其中半数认为这就是一件后周时期的柴窑瓷,其余的半数有认为是宋仿的,有认为是明仿的,但是却没有一个人认为这件瓷器是近现代的作品。

钱慈航轻轻咳嗽了两声,望着唐豆问道:“小唐你认为这件柴窑瓷是民国或者是现代仿制的?”

杨灯紧张的捏紧了唐豆的手,刚才这个镂空梅花双耳瓶她可是仔仔细细研究过了,以她的眼力来看,这个瓶子就算不是柴窑瓷,那么也必定是宋明两代官窑仿制的,但是绝不可能是近现代的作品。

杨灯推测是宋明两代仿制的也是有道理的,这两个朝代的瓷器烧制工艺都曾经有过一个鼎盛时期,尤其是宋代五大名窑更是世人皆知。

而元代瓷器除了元青花和釉里红尚可圈可点以外,其他瓷器的烧制技术其实就是继承了宋代的烧瓷技术。由于蒙古人对汉人的压迫,致使很多高端的技术已经流失,这件精细的柴窑瓷以元代的烧窑技术是绝对不可能仿制出来的。

至于清代,清三代的瓷器烧制水平虽然达到了一个烧瓷技术的巅峰状态,但是风格却已经完全变了,也不可能会仿制出柴窑瓷。

感觉到杨灯的紧张,唐豆回应着捏了杨灯小手一下,望着钱慈航轻轻点了点头,肯定地说道:“我确定这件瓷器是近现代仿制的。”

大豪们没有人开口质疑唐豆的判断,但是有几位大豪的脸上已经露出了不屑的表情。

北杨南周的传人又怎么了,毕竟还是太年轻呀,连圆滑一点都不会。

面对瓷器类古玩,除非是那些有明显识别的,谁敢断言是什么年代出品的?

恐怕就是北杨南周两个人齐聚这里,也不敢断言这件镂空梅花双耳瓶是什么年代的吧?

就算心中有些疑惑,最多了也就是说一句看不好、看不准,也绝不会断言这件美奂美伦的柴窑镂空梅花双耳瓶就是近现代仿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