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7章 如果,如果你愿意(第2/3页)

这两队人前往美国都没有带上万乾的原因,自然是因为就在一个月不到的时候,政府果然发出了允许影视传媒行业进入股市的文件,曾凯仪参与仁行天下这边开了一次扩大讨论会,笑言自己不会插手这件算是事先内幕消息的上市举措,不然要被石涧仁那贱人给嘲讽,所以只从技术上提出些指导以后就真的一点都不参与。

所以同样笑称自己打赌输了,未来会加入整个团队给曾凯仪当副手的万乾得把所有精力投入到这起上市运作中来。

耿海燕和纪若棠都是引领着上千员工的企业管理者,每天都要把时间划分成长短不一的安排来工作,更不可能耗费十天半月的去找人。

柳清则负担起了所有人大后方的支援工作,把所有人进出国的各项事务都安排得井井有条,甚至连丢丢都有安排人协助吴爸吴妈照顾。

这时候,好像大家才慢慢的察觉出一个事实。

石涧仁仿佛从来没有做过关于企业该如何做的方向性决定,他只是恰到好处的“刚刚”把那个人放到了那个岗位上。

当年决定做奶茶店的是耿海燕,虽然早期送货、做盒饭的生意是石涧仁捣鼓的,但显然相比之下那只是为了生存的权宜之计,或者说是为了培养引导耿海燕敢于自己做决定的练习题,所以后来成立奶茶店到食品公司的转换方向,几乎所有的大决定都是耿海燕自己做的,甚至连其中那个院线连锁店都是任佳琳决定掏钱给林岳娜建立起来的,石涧仁只是旁观。

洪巧云所有的决定不用说了,她的主观控制力本来就强,而纪若棠从小也被刻意的在培养这种决策力,所以这两位更没让石涧仁做过大决定,最多辅助给她们提了点什么意见,连庄成栋和赵子夫所做的一切,都是他们自己捣鼓的。

唐建文自己决定捣鼓大唐网;

高开明自己决定把技术创新方向放在了手机上;

钟梅梅自己决定投入海外事务;

杜文婷自己决定网上营销;

连柳清这才发现自己不知不觉间已经习惯了独当一面,整个物业公司与其说是搞地产的,不如说是个巨大的后勤保障团队,在给各家发展企业做后补支撑,这种放大版的大堂经理或者说秘书长工作,现在她无意中做得娴熟应手。

真正被石涧仁安排了工作方向的可能只有杨德光,可显然杨德光选老婆这件事总归是他自己选的。

也就是说曾经大家以为离了石涧仁就不行的局面,实际上在他走了以后,各个环节都能自主运转,没有任何影响。

所有的企业之间就像一架巨大的机器,相当稳定的自主运转起来了。

这让时不时会抽空在食堂一起吃饭的高层们有点吃惊,笑谈中就把这个事情总结出来了。

人以群分物以类聚,这句老话是很有道理的。

喜欢抱怨谩骂发泄沮丧情绪的人周围附和的都是差不多货色,积极豁达奋进拼争的那些人慢慢的也会走到一起,阴鹜狠毒的枭雄身边也尽是居心叵测的家伙,热情阳光的人周围大多乐呵呵的比较多,石涧仁好像沧海遗珠似的一粒粒捡到一起来的人,自然不会有“灵机一动”觉得原来自己才是最棒的,那个贱人啥都不会的思路,卞锦林笑称石涧仁应该就是搭建机器的那个人,满手油污的把整台机器组装好以后,自然要找个地方歇歇脚洗个手抽根烟休息下的说法,还能换取大家一片揶揄的笑声。

柳清也笑:“那你的意思就是他迟早还是会回来的?”

卞锦林有信心:“我相信仁总会回来,毕竟这里是他一手组装出来的。”

耿海燕愈发沉稳的回忆:“以前他好像说过,他这种人是分能谋和善断,他是偏向后者的,但其实很多判断的时候他也没有过分影响我们的决定,只是大概的提出些建议,重点还是自己怎么做?”

纪若棠要冷傲些:“不能只看到自己怎么做,得想到他其实已经从行为思想上尽量影响了决策者,那么决定判断的时候,已经不会有太大的偏差了,说到底这还是种培养,他养成了一个个管理者,现在当然可以拍拍手跑了,我倒是不看好他会回来。”

尽量放平架子,甚至不穿着那些高定名牌服饰的曾凯仪对这个年轻的小总裁多看两眼,应该觉得挺聪慧过人有点欣赏吧。

吴晓影快速的收拾起桌面上的餐具用英语询问赵子夫:“您女儿不是去找他了么,找到了方位没,我还要争取把丢丢送过去进行艰苦教育呢,现在越发的觉得孩子在家庭环境较好的状况下成长,简直就是溺爱。”

这可是当初纪若棠教给石涧仁的学外语窍门,现在赵子夫都能结结巴巴的跟上英语回应了:“应该……快了,据说在镇子上有人看见过他们,我给打个电话问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