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第2/3页)

“启禀皇上,臣附议,眼下稳定学子们的情绪很重要。”福全也赞同。

胤禩他们也都赞同,除此以外他们也想不到更好的办法,历朝历代都无法避免的事,但处理不好就是大乱,胤禛听了他们话,从头到尾都没有出声,他这么安静反而让康熙觉得奇怪,康熙看了看一脸悠闲的儿子,康熙注视着胤禛,引得其他人都盯着他,顿时房间里鸦雀无声,有的只是许多炙热的视线。

“你们这么看着我做什么?”看着他就能解决了?

“小四你不觉得你应该说点什么?”康熙可不信儿子没点想法。

“回皇阿玛的话,历朝历代科举舞弊都是层次不穷,这也是无法避免的事,只能尽力避免。”现代中高考那么严苛,也有泄题的事呢!

康熙立马捕捉重点,“如何尽力避免?”

“回皇阿玛的话,办法也不是没有,只是怕皇阿玛你们接受不了!”胤禛淡然道。

好像说的以前你提出的方案谁又能接受一样?

“说说?”康熙对于科举很重视,也是朝廷选拔人才的关键。

“那儿臣敢问皇阿玛,皇阿玛以为各地的老师教学水平能跟京城比吗?寒门学子跟世家又能比吗?”胤禛反问他们。

众人当然知道肯定不能,“四哥这压根不用问,肯定不能,可历朝历代都是如此,有什么问题吗?”胤祺不懂他的意思。

“历朝历代开恩科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选拔人才,那么寒门学子的资源比不上世家不说,就连各地的书院教学水平也是参差不齐,这样的情况下,不能因地选拔,而统一选拔出来的人才是真的人才吗?”胤禛想到了现代的中高考。

胤禛的话引发了大家的深思,“难道四弟你是想让各地自己出题?”胤祉说出让人惊讶的问题。

“没错!”胤禛笑笑道。

“那怎么行?历来科举是大事,各地自己出题,谁能保证公正?到时候出现舞弊情况岂不是更严重?”索额图首先反对。

明珠也赞同,“臣附议。”

“难道现在就保证了公正吗?启禀皇阿玛,儿臣以为应当在礼部之下建立一个管理科举的教育部门,他们的责任就是负责科举以及各地学府的教育,各地的教学水平参差不齐,应当实体考察,由各地选举负责每次各类考试出题的老师,他们应该很清楚当地的教学水平最为合适,考试的时候因由临界几个县府交换人员监考,从而防止收受贿赂,批卷时以一百分为满分,实行百分制,批卷官员只负责打分,打分以后,成绩抄录下发给学子,上报到对应的教育部,答卷封存,再由各个教育部按照录取名额,由官府通报录取分数线,如果学子对自己的成绩有疑虑,可以在参考报名的教育部要求查看卷面,在老师的陪同之下,官府不得拒绝,以防有人偷换他人卷面。”胤禛说出一个大概的轮廓。

“当然院试之前,录取分数由各地因情况而定,从乡试开始,成绩上报到省教育部来定,会试自然是所有学子来京由礼部之下的教育局来负责,会试的时候,出题的自然是京城的大师,那么相对其他各地而来的学子,京城参考的学子统一录取分数线就应该比其他地方的人高,不能你平时享受了最高的教育,到了考试跟别人一样,那岂不是对别人不公平?这样不仅能更识得人才,还有利于各地学院的教学积极性,每年哪个地方学院出了状元榜眼探花最多,礼部应做一些奖励,鼓励各地学院培养人才,向朝廷输送人才,这样哪怕有学子落选,可大清百姓整体素质也提高不少!”这只是按照现代中高考结合古代科举而来,行不行他也不知道呀!

胤禛的话引得所有人深思,仔细想起来的确可行,“你们有何看法?”康熙看了看他们。

“启禀皇阿玛,儿臣以为可行!”太子首先表态了,这的确是个好办法,细节还需要在商议研究敲定,只是如此改革恐怕会引起不小的风波,回想小四每次提出的制度,哪次不是引起风波?只要结果是好的就行。

福全也是赞同的,“启禀皇上,臣以为可以试行!”

“启禀皇上,可行是可行,只是只怕京城学子不太能同意最后一点?”明珠觉得这点是个问题。

“不同意让他们来找本王呀,本王到要看看谁这么大脸?怎么享受了名师的教导,出成绩的时候跟非名师的比,比不过不觉得自己丢人,到觉得本王不公了?那何必给他们名师呢?再说本王以及众兄弟从小受皇阿玛悉心教导,众名师教导,自问学问也算是不错,这不也没到第一才子的称号?可见这学识是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难道你们是觉得大清的人才太多了?不稀罕他们进步?学子们要是如此不思进取,有没有科举又有何惧呢?”胤禛笑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