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九章 牵猪捉鸡(第2/3页)

老头子不停地摇头,道:“我们在这里住了几十年,遇到好多次大雨,没得事,我们不搬家,在这里住了几十年,住惯了。”

老太婆道:“我们走了,谁来喂猪?”

江老坎道:“你就只喂了一条,把猪牵到我家里去,我家还有一个猪圈空着。到时等不下雨了,再牵回来。”

老头子很倔强,道:“我有儿有女,不是五保户,住进敬老院要被人笑话。”

杜建国、张晓娅都跟随着旁边,看着王桥等干部你一言我一语地劝说老人搬家,张晓娅不停地拍相片,将整个过程记录下来。

吕琪站在一旁,更是将昌东农村典型人和事与大洋对岸进行比较。走这一圈,让她比看政治学者十篇分析文章更了解国内基层实际情况以及政府机关运作形势。无论从文化基因、政权组织形式、物质条件,这两个国家都完全不同,套用对方的经验必定会水土不服。

在正屋供着祖宗牌位,有烛燃着,旁边写着“天地君亲师”等字。在侧墙有几张相片,还有老头子持枪的相片。王桥看了一会相片,道:“老人家,你以前当过兵?”

老头子对这个话题有兴趣,道:“解放以后,当过民兵。”

王桥道:“你是不是党员?”

老头子道:“是。”

王桥道:“你是党员,就要听支书的安排,他绝对不会整你害你。”

老头子沉默地想了很久,还是不表态,最后还是说出同样的理由,道:“我不是五保户,住了敬老院要被人笑话,以后大家都要戳娃儿的背脊骨。”

江老坎终于下定了决心,道:“如果真不想到敬老院,就到我家里去住,我家里宽。”

老头子道:“我不能打扰支书。”

江老坎道:“论起辈份,你还是我隔房的表叔,住到我家里有啥子嘛。好好,不说了,我们马上来搬东西。”

王桥准备让江老坎带着老人回家,他和其他人就要到大鹏矿。杜建国悄悄将王桥拉到一边,道:“蛮子,我们想在这里多采访一下,把材料弄扎实。我建议,为了效果,你最好也跟着。”

王桥道:“他家算是家徒四壁,没有什么好搬的,拿点钱,牵头猪,提只鸡,我们还要去看大鹏矿,那才是我最最关心的。”

杜建国道:“你去牵猪,那样才有好效果。如果再下大雨,山岸真的垮了,你就可以当一回鲜亮的主人公。”

王桥想了想道:“行,我主充当一回主人公。”

这一下轮到杜建国吃惊了,道:“你真的愿意做这种形式的新闻?这似乎不是你的画风。”

王桥道:“你听说过那一个广泛流传的故事没有?简单地说就是两个书记的故事,一个书记注意防洪,把堤岸修得很好。另一个根本不注意防洪,堤岸漏洞百出。下大雨时,不注意防洪的书记所在县四处受灾,他带领干部抗洪,虽然遭受巨大损失,由于抗灾积极,受到了上级肯定,成为抗灾英雄,最后受到提拔。而抗灾准备做得很好的那一位书记没有特别新闻点,默默无闻,没有得到提拔。”

杜建国道:“你想要表达什么?”

王桥道:“如果前一位书记注意宣传和包装,将预防作为主题大书特书,情形就不一样了。虽然这是一个段子,也有现实意义。你报导我们所做的预防性工作,实质上也是一种工作导向,重预防强过重抗灾。这种情况下,我不愿意走在境头前面,就是迂腐。你们肯定从我戒酒开始觉得我很犟,不听劝,其实我不是犟,而是不愿意随波逐浪。现在用这种方式通过省报来引领工作风气,我为什么要拒绝。”

两人聊了一会,王桥走回来对江老坎道:“事不宜迟,那就马上搬。”

老头子家里没有什么贵重物品,从箱子里拿了一个小袋子背在身上,就是全部值钱家当。江老坎和王桥就帮着牵猪,企业办和农办的同志以及吕琪、杜建国等人就提着鸡,朝江老坎家里走去。

王桥原本以为自己小时候牵过猪,不算外行。可是真把大肥猪儿放出来时,他才发现小时候学到的技能完全失效。县委常委、城关镇党委书记的名头在大肥猪面前没有任何威力。江老坎也无法控制这头肥猪。最后还是靠年满七十七的老头子才将大猪弄上道。

张晓娅就跑来跑去,照了不少相片,有王桥狼狈赶猪的相片,也有杜建国、吕琪提着鸡的相片,当然少不了房屋的特写。

到了江老坎家,江老坎老婆见丈夫将两个外人带回家,脸上明显有些不高兴。被江老坎瞪了几眼后,还是嘀咕着跑到后山去捉鸡。

这些事情对于吕琪来说是完全新鲜的经验。她在国外只要听到国内消息,十有八九与人权、自由、独裁、崩溃等联系在一起,整个国内颜色完全是灰色调的,灰色调给失忆的她留下深刻印象,这也是她不能肯定地答复留在国内的原因,也是其内心挣扎的心理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