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章 紧急救援(二)(第2/3页)

看望了向阳坝遇难者亲属,邓建国、吉之洲和各部门负责人集中到昨时指挥部所在地——高田坎村办公室,召开现场工作会议。

邓建国以前一直在学校工作,到地方工作以后还是第一次遇到了如此损失如此巨大的事故,最初心有忐忑,担心局面不可收拾,还特意要求市公安局局长房植安排好市公安局备勤力量,以防不可收拾局面出现。

来到现场,邓建国发现事态控制比自己想象中要好得多,特别是城关镇年轻镇长王桥充分显示了临危不乱、当机立断的优秀品质,他的几条举措对局势稳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邓建国以前就觉得王桥优秀,看到事故处理情况,他对王桥的评价由“优秀”变成了“人才难得”。

邓建国在会上提出了三个要求。“当前暂时还不提追究责任的事情,首先是控制住局面。一是稳定情绪,让遇难者家属有人诉苦。提要求有人听,遇到困难有人管;二是尽快要将补偿款落实到位,只有补偿到位了,群众情绪才会稳定;三是确保稳定,不能发生过激事件和越级上访事件。”

邓建国讲完,吉之洲将工作措施又进行了细化,包括救援工作、宣传工作、各部门协同事宜,他讲完后,又问道:“柳阳镇和城关镇还有什么问题需要提出来解决?”

柳阳镇长陈显锋感受到了县委书记吉之洲对自己极端无视和不满的态度。如丧考妣。更为要命的是党委书记汪彪到现在都还关机,无法联系。他预料到自己政治生命肯定会结束,做好了足够的心理准备。只是,他没有料到这场风暴将会来得比预想中更加猛烈。

陈显锋一直陷入到恐惧之中,当吉之洲提问之时,他脑里一片空白,无法回答市委书记提问。

王桥和陈显锋在开会时经常碰面,还在一起喝过几次酒,关系不错。在这次突发事件中。柳阳镇处置如此失当,让王桥也意想不到。此时他面临着遇难者亲属的巨大压力,也顾不得陈显锋的面子,道:“吉书记。我有一件事情急需提出来解决。目前遇害者亲属提出来要将遇害者火化,否则就不准拉走。”

殡葬改革是当前全省在极力推广的大事,要易风移俗。改变沿袭千年“入土为安”的习惯确实压力极大。因此,县民政局长吴局长听到这个要求。眼睛瞪圆了,道:“这十一个遇难者全部土葬。今天全县的火化指标就难了。更麻烦的是其他人肯定要跟着学,全县殡葬改革工作就没有办法推开了。”

王桥道:“吴局长,我觉得要特事特办。目前每一家遇难者都配有一个工作组,几乎所有工作组都反馈了这个信息,这是全面性的问题,有的遇难者家属就放出话来,只要是火化,他们就到医院去抢遗体,还要去上访。”

城关镇处置此次事件十分得力,王桥威信不由得往上走,说出来的话就份量十足。更关键在场人都是老基层,知道群体性事件最麻烦,一件事处理不好,有可能引出十件麻烦事情。

吴局长出于民政工作考虑,不愿意土葬,也不太敢明确反对,就等着领导决策。

吉之洲知道殡葬改革是大事,可是在市长眼前把当前局面控制下来更是大事,反复掂量后,同意了村民提出的土葬要求。

此时又遇到了另一件麻烦事情,被取出来的遗体已经送到了附近医院。最后商量就由民政局调集车辆,于明天清晨运送遗体。

开完临时会议,王桥回到向阳坝村办公室,召开了临时党政联席会,传达了邓市长和吉书记的指示,同时商量对策。

副镇长罗基奎提出了一个问题,道:“我刚才陪着陈民亮的二哥家里人,他家里说是要过了头七才能下葬,这有点麻烦。”

头七是昌东这一带的普遍风俗,也就是七天后才下葬。一般情况下过头七没有问题,这种群死群伤按头七下葬就是大麻烦,七天时间,天晓得会有多少妖蛾子飞出来。

王桥道:“市县,甚至省里都盯着这事的处理,如果真等到头七下葬,绝对要出事,你们有什么好办法?”

黎陵秋脱口而出:“给钱,凡是明天就安葬的就补助六千,后天安葬的补助三千,以后安葬的不给补助。”

这倒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主意,王桥道:“大家还有好主意没有,如果没有,这采纳这个意见。还是两手抓,一只手是让工作组作思想工作,另一只手是补助。”

到了晚上九点,所有遇害者全部找了出来,救援工作到此结束,最终十一名村民遇难。

对于王桥来说,这是一个重大考验,也是一个不眠之夜,他一直守在向阳坝,应对层出不穷的问题。

终于等到了第二天早上七点,遇难者家属去医院接回亲人遗体。在村办公室门前烧起钱纸,点了香蜡,鞭炮声响起,轻烟在响声中直直地升起,浓重的悲伤笼罩着所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