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六章 调研(第2/3页)

王桥接过文件看了看,这是城关镇下的关于鼓励靠山农户养羊的文件,其中规定:养殖户养羊1oo只(含1oo只)以上,每只羊可得到当地政府补贴1oo元,2oo只(含2oo只)以上,每只羊政府补贴2oo元,形成规模的养殖户(5oo只以上),每只羊可获得政府补贴3oo元!

另外还有建议品种——波多山羊。

这是一份还要执行的文件,王桥仔细读了一遍,道:“那么补助款到位没有?”

瘦汉子脸上就有青筋冒起,气愤地道:“年底农办来数羊子,王健也在一起的。他们只数活的,死了的不算,这不对头,死了的羊子也是我们养的,辛苦养大,它要死我们有什么法子?应该算补助。”

听到这里,王桥就有心底了,今天遇到的事还不算特别棘手,至少养殖户没有提出赔死羊。还在可控制范围内。他略加思考,又对江老坎和驻村干部王健道:“以前养殖户有多少只羊,有底数没有?”

王健道:“买羊子的时候,农办和村里都派人参加。直接到静州养殖场进的货,有购买表格。”

王桥又问道:“补助款没有?”

王健道:“正在放的时候,姚镇长调走了,就没有签字。然后就过春节,一直没有放?”

问清楚情况。王桥就当场表态道:“按照你们进货时的登记表,我们该补助就补助,不能说全部挽回损失,至少让大家少损失一些。下个星期一开班子会,我讲一讲这事,王健主动点,约农办把事情办了。”

前任镇长姚向辉很少到村里来,来到村里也就是在办公室坐一坐,根本不与村民直接见面。而且,姚向辉向来不表态。什么事情都说要回去研究,这一点最令村干部们不满。今天新镇长王桥下村,不仅敢于和村民面对面谈话,还能当场表态,这就出于江老坎的预料。

王桥又道:“我不是养羊的专家,也没有到现场去看过,所以不好评价。但是凭推理,应该是波多山羊的养殖技术不过关,或者说养得太密了,不透风。病菌多。我让农办到畜牧中心请专家来看一看,到底致死原因是什么,找到病因就好办了。”

大家围坐了一个多小时,村民们虽然没有得到死羊子的赔偿。但是争取到了另一项利益,死掉的羊子也能算补助,损失最大的一家死了四十多只羊,就可以多得接近九千补助,也算不幸之中的万幸。

离开了一社,江老坎笑容满面地道:“王镇。下一步是看花还是看草?”

王桥道:“继续看草。”

江老坎就介绍道:“那我们到三社去,三社有个麻烦事,就是有一半的地盘不通公路,主要原因就是有一条小溪沟把三社分成两半,一半通公路,一半不通公路。要修机耕道路就涉及到义务工和积累工使用,还有田土掉换,不通公路的强烈要求修路,通公路的没有积极性,所以一直搞不起来。”

江老坎站在半山坡上,指着小溪沟对面,道:“不通车的那些社员要修房子,只能找人把砖、水泥挑过去,人工费用贵得不得了,所以河对岸很多人都没有修房子,不是不愿意修,是修起太不划算。”

这是一个积累多年的难题,相当不好处理。王桥初任大镇一把手,朝气蓬勃,信心百倍,雄心万丈,根本不怕这些困难,道:“那我们去看一看,听听想法,肯定有解决办法。”

到三社河对岸找了一个大院子坐下,不一会就聚了十几个村民,都在反映不通公路带来的困难。王桥这次没有急于表态,认真听了村民的意见,原原本本记了下来。

回到江老坎家里时,远远就闻到了鸡汤香味。王桥走了一下午,闻到鸡汤香味就流口水,道:“老江,今天中午不喝酒,就喝鸡汤,吃饭。”

江老坎嘿嘿笑道:“到了青桥村,酒不都喝两口,显得我们小气了。王镇,下回你别带鸡来了,想喝鸡汤,随时说一声。带鸡来,就太见外了,王镇想吃只鸡,我家还负担得起。”

几个人围坐在堂屋里说话。王桥道:“今天我还是很有收获。从理论上来说,政府的手不能伸得太长,政府管自己该管的,其他的事由村民自己管,而实际情况是如果政府不管,延袭了数十年的落后状况始终不会改变,或者说改变得很缓慢。比如喂羊这事,几十年都是散养,从品种、技术上都没有任何进步,也不能带来改变生活的财富,政府出面促一促是对的,现在的关键就是如何促进这事。”

说话的过程也是王桥整理思路的过程,他觉得似乎慢慢地开始触摸到基层组织建设某个方面的钥匙了。这把钥匙不是万能的,至少能解决部分问题。

江老坎抽着烟,从烟雾中看着王桥,道:“王镇,听说你参加工作才一年多,我觉得不象,你比姚镇长老练多了,对农村情况也了解,没有开黄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