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章 那道光(第3/4页)

程燃笑了笑,算盘打得啪啪响般道,“就指望能在南州高层上面找到几个伯乐了,再不济,科大的科研扶持也多多益善嘛。蚊子再小也是肉啊。另一方面,也可以引入企业和大学合作的研发模式,企业上面可以投入进来,总之资金上面,我来想办法。眼下还是人才上面,就需要各位的班底了。”

“既然你有这个决心。我就是豁出这张老脸,给你去说项说项,争取一些机会,能摘多少摘多少。”李太行点头,“我看项目团队的领头人,胡志伟就可以胜任。他是计算机系统结构专业出身,当初师从我国的第一代计算机专家夏培院士,微处理器设计,集成电路设计上面是他的强项,今天我通知他过来,也是检验你的东西。”

“我一直有个问题。”胡志伟看程燃,“李教授跟我说的时候,我还是抱怀疑态度的,现在看到才知道所言不假,甚至还要超出我的预计,你这么年轻,为什么就想到做这些事情了?”

不仅仅是胡志伟,还有他背后的研究员,聂云聂川兄弟俩,都投来目光。

是的,这种事情,不仅仅是背后的意义,还有其决策,执行力,眼光把握的精准,都代表着很多的事物,一个人的知能,知识架构,社会经验和阅历,如果这是李太行院士主导的,大家都不会有什么异议,但这一切发生在一个大一的学生身上,与其说惊讶,不如说让人感到隐隐的惊悚。

人所作所为都要有动机,而程燃所做的事确实在意义上面很大,他总不能说自己提前看到了那些历史,深刻的教训,所以不希望重蹈覆辙?

甚至就连李太行,也是一并看过来,显然,这种事他思考过,现在也在期望答案。

一个伏龙公司程飞扬儿子的身份,也没有足够的说服力解释他所做,并且要做这样事情的动机。

在众人注视之中,沉吟片刻的程燃道,“我一直很佩服的科研人员中,发明激光照排技术的王选院士就是其中之一。我国是最早发明印刷术的国家,也是最早有活字印刷的国家,但汉字天生就比字母需要更多的活字,也因为近代中国技术落后,所以十九世纪的中国近代政权,向西方引进的先进技术,第一是枪炮,第二就是印刷技术。”

“中国的近代印刷术历经了雕版,还有将近一百年的铅印为主流的技术时代,铅印需要全手工,排版工人要有相当高文化水平,还需要好体力拿住几十斤铅字版,七十年代特急印刷小册,需要十几天才能上市,几百页的铅印书,大部分出版社出版周期都需要一年。而面对70年代中后期中国完成基础工业普及,开始追赶世界先进技术,需要更高效率推广国际最新的科技信息的时候,排版技术就是中国图书出版业的短板,也可以说是限制整个中国科研的瓶颈。”

“当时德国,英国,美国等欧美发达国家的报界,都已经全部采用了计算机照排技术的电子排版,同时西方企业也在积极更新技术,研发激光照排,研究汉字印刷,准备占领东亚市场。这个时候中国为解决中国出版业效率的‘748’工程启动,但是七零年代的中国,技术瓶颈很大,因为汉字基本字库就比西方字母复杂得多,数据量很大,需要几百G之多,中国当时也不会制造磁盘,两个磁鼓才能存储1M数据,所以国内普遍反对搞数字化排版,还是偏向于用纸模的光学排版,王选当时加入748工程,提出对汉字笔画进行矢量描述,解决汉字字库数据量过大问题,实现数据压缩,构想当时比西方早了十年。”

李太行等人听着,微微点头。程燃对王选的事迹从另一个角度叙述,听得他们都为之入神。

程燃继续道,“但当时提出想法的王选被大部分同行认为吹牛,王选坚定自己主张,在新华社一百四十万设备投资,电子工业部计算机工业局协调支持下,王选组建团队,潍坊计算机厂负责组装,坚持搞国产激光照排系统,1981年,王选拿出华光I型,1983年,拿出华光II型。但缺乏量产经验,还有很多BUG问题,当时计划经济时代已经接近尾声,市场经济时代来临,所以1984年,人民日报和新华社纷纷采购外国设备,准备把烦人的王选一脚踢开,当时很多人看王选的笑话,说1984年的秋天,就是748工程的末日。”

“1984年底,美国IBM公司到新华社介绍产品,新华社的人积极使用美国软件,劝王选项目组放弃,说人家都有现成产品了,你们还搞什么?1985年,人民日报给美国HTS公司430万美元买设备,王选团队一分钱也拿不到。”

“1985年年底,新华社缺钱,说亚运会要到了,要建新闻大厦,不能再补贴这个没希望的国产项目。748工程真到了穷途末路。不过这个时候还是有一小部分干部知道造比买好,利用计划经济时代最后那么一点权力,命令国务院直属经济日报采用王选的设备,才让王选有了最后一点经费。但经济日报也下了最后通牒,如果不能解决华光III号的BUG问题,宁愿用铅字印刷。王选争分夺秒,终于在1987年夏天,解决大部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