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七章 “坦诚”的交流(第2/3页)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话,在什么时候都不过时。”

“另外,”他拿起杯子喝了口热茶,“对局势分析得还不错,但用错了场合。”

“我如果没有猜错,刚才的那些,你在和其它领导汇报的时候,也谈起过吧。”

“但那些离五里坳有些远,五里坳,需要的是沉下心来做实事的负责人。”

“冯总,我也就直说了,”苏明峰毫不示弱,“你对五里坳的一些规划,也很不切实际。”

冯一平刚才说的,都对。

他在会议上的那番话,确实是在和省领导谈话时说过,并且获得了相关领导高度肯定的一番话。

他在会上说出那些,未尝没有炫一炫技的意思,尤其是冯一平就坐在台下的情况下。

但是,他真没想到,原本觉得交流得还不错的冯一平,竟然就此发作,在那样的场合,当着那么多人的面,那么不给面子。

“是,我还没有花多少时间到下面去调研,但只要看看其它地区发展的一些经验,我就知道,在你的影响下,五里坳的一些规划,很美好,很理想,但却非常不现实。”

既然冯一平如此不给面子,他也懒得掩饰。

“从我们国家所有发达地区的先进经验来看,在发展的过程中,把所有的财力物力人力等优势资源,集中到一起,才是最好的做法。”

“但你看看五里坳,本来底子就薄,现在居然敢把资源这么分散。”

“是,目前看起来,发展是还不错,但那完全是由于你大力投资的带动,但我们都知道,你不可能这么一直投资下去,因为,你不可能一直找到那么多的优质项目。”

“到那时,你觉得,五里坳还会像现在这么高速发展吗?”

“五里坳目前高速发展最大的隐忧,就是发展后劲不足。”

“总设计师的另一句话,不知道你有没有印象,‘我们的步子小了,那就相当于是在退步,’”

“等到五里坳退步的时候,你觉得,我们还能像今天一样,吸引这么多人来投资吗?”

“我想那个时候,大家只会争相撤资。”

他也拿起茶杯喝了一杯茶。

“五里坳为什么会选择现在的发展模式,我建议你好好看看省里相关的文件,这是在特定条件下的一种探索。”冯一平说。

“我可以大概给你简单说一下原因,我们并非没有汲取发达地区发展的经验,恰恰相反,五里坳目前的发展模式,正是借鉴了发达地区的发展经验,并且规避了他们教训,而采取的一条道路。”

“你如果不单单只看国内那些大城市市中心的繁华,你大概就能看到这样一个事实,在城市发展初期,那些位于市中心的企业,目前正在一步步外移。”

“越来越多的地方,鼓励在中心区周边,结合自身实际,发展特色经济。”

“相信你到沿海的很多地方,都能听到很多这样的称谓,汽配之乡、模具之乡、拉链之乡、文具之乡……”

“有没有很熟悉?”

“是不是听到镇政府的人说起过,我们下面的一些村子,也有这样的趋势?”

“过上几年,可能梅家塆就是挂面之乡,冯家冲就是腌菜之乡、黄家铺就是藤椅之乡、雷家湾就是机加工之乡、陈家岭就是五金之乡、三河口就是包装之乡、二道桥就是电商之乡……”

“这和沿海发达地区的现状,是不是有些殊途同归?”

“我们是不是更好的兼顾了中心区和周边的同步发展?”

“而我们的城市中心区,还并不会像沿海那些城市一样,不但拥挤无度,地价房价更是高到离谱。”

“……你确实说得对,我确实不可能总会找到很多优质项目来投资,以拉动五里坳的发展。”

“但你既然眼界这么开阔,你有没有考虑过另外一个问题?”

“你觉得,沿海地区继续这么发展下去,因为持续高涨的地价以及人力成本,届时,我们会不会走其它发达国家过去所做的那样,把很多工厂内迁?”

“你觉得,到时五里坳有没有能力吸引到一些优质的企业?”

那简直是不言而喻的。

“……其它的,我想你多下去走走看看,多看看以往的一些文件就清楚,我……”

“冯总。”苏明峰又被冯一平这番话说得有些懵。

原来自己想到的一些问题,他又都有了考虑,而且眼界比自己还要开阔,因此早就有了相应的规划。

这让他感觉有些无力,但他却不想就此放弃。

他决定用具体的事例,来指出冯一平设想中的疏漏和不切实际的地方。

“和大家息息相关的教育和医疗方面,你觉得,那些不住在镇里的居民,能享受到镇里的居民一样的待遇吗?”

冯一平笑着摇头,“苏县长,你下去走走看看就会知道,下面村里的学前机构和小学,是不是会比镇里的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