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憋屈的康宁(第2/3页)

按维克斯他们的判断,为了那份完美的协议,冯一平当时应该付给了起草那份协议的律师事务所一笔非常不菲的费用。

对当时的康宁来说,他们把那理解为冯一平的慎重,毕竟,谁都不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傻子。

一个前脚高价买了一份专利,后脚卖方马上拿出一个类似专利的傻子。

现在看来,那位冯先生,显然不仅仅是慎重,不仅仅是不想自己在花了千万美元收购一项技术专利后,还变成一个傻子那么简单,他显然对此有预感,或者说,他确实有着不同寻常的好运气。

总之,康宁开发相关新产品的图谋,被冯一平堵死,而因为冯一平无论是在中国还是美国的实力和影响力,哪怕是面对着可以成为一个新领域最受欢迎供应商的诱惑,康宁也不可能无视当初的那份协议。

因为显然,相关的诉讼,他们绝对讨不了好不说,以冯一平的影响力,如果康宁敢做出那样的事,那在很短的时间内,他们的这种行径,将会世人皆知,康宁的形象,将会受到严重的负面影响。

甚至,因为冯一平在中国的影响力,他们在大中华区的业务,可能会因此受到打击——尽管在90年代,康宁就在中国有投资,但康宁高层对中国,依然抱有这样过时的认识。

也就是,在这个问题上,耍流氓无奈的手段,显然不太现实,那么,唯一可行的方式,就是期望和冯一平方合作。

更让维克斯他们难以接受的事实是,最近经康宁大中华区总部得以证实:冯一平在中国的一处光学产业园,确实正在依托大猩猩玻璃的技术,加班加点的生产看起来大于现有的iPod尺寸的玻璃。

那一定是为苹果手机配套的玻璃无疑了。

得知这个消息后,维克斯马上指示康宁大中华区负责人埃里克穆瑟,和嘉盛以及冯一平联系,探讨两家公司继续在这一技术上进行合作的可能性。

无论是成立一家合资公司,还是在技术上进行合作,都是康宁愿意做的选项。

尤其是后一个选项,维克斯他们尤其有信心。

因为哪怕在全球范围来说,康宁在这个领域的积累和科研实力,都无人能比。

但遗憾的是,到现在为止,他们依然没能联系上冯一平不说,连金翎也都联系不上。

“嘉盛总部的相关部门,也一直没有同意我们的会面请求。”在金桥出口加工区的康宁大中华区总部里,埃里克穆瑟通过电话向维克斯汇报道。

“冯一平在中国那么知名,他的相关行踪,怎么会找不到报道?”维克斯恼火的说,“埃里克,等到他们成功的为苹果配套以后,我们想和他们合作,只会更难,这一点,你难道还不清楚吗?”

“在中国这么多年,我们都打听不到冯一平的联系方式吗?”

在嘉盛已经碰壁多次的埃里克穆瑟,这会忍不住回了维克斯一句,“既然如此,你能不能现在就告诉我比尔盖茨或者乔布斯的联系方式?或者是,比尔盖茨现在在哪里?”

冯一平是谁,他在中国,和比尔盖茨在美国一样,别说是联系方式,如果他们想保密,外界又怎么可能知道他们的行踪?

电话里出现了短暂的沉默。

很快,两个人几乎同时说了声,“抱歉。”

他们都很理解彼此的心情。

因为当初收购那份专利,因为那份设计完善的协议,冯一平没有成为傻子,但康宁和他们俩,现在正走在成为傻子的路上。

康宁为了当初的那1000万,以后会损失掉多少先不说,想想在接下来,很有可能,美国和中国的不少人,将分别指着他们的背影,把他们当成一个傻子来笑话,这真不是一件会让他们感到愉快的事。

“我从苹果那边想办法,让他们帮着联系冯一平。”维克斯说。

“我也想想其它的办法。”埃里克穆瑟说。

……

挂了电话,维克斯站在窗前,看着这个可以说是属于康宁的小镇,看着镇外那依然郁郁葱葱的森林,心情依然一点都不爽朗。

耍流氓吧,不敢,想正正经经的谈合作,人又不给机会。

唉!

不知道随着刚刚的这阵微风,镇上有多少关于管理层短视的讨论在四处流传。

但这也不能怪公司的员工,真是因为冯一平现在有多成功,以他为首的高层,现在就有多失败。

他想了一会,给管理委员会打了一个电话,“我希望现在就成立一个新的委员会,这个委员会的主要工作,是对我们所有的专利,主要是那些目前被搁置的专利前景分析,我要求,要具体到每一项专利。”

“我希望在新年假期后,就看到第一期报告。”

“是的,这意味着,这个委员会,将在新年假期间工作,你以为,我现在还会在乎这个吗?”他没好气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