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四十八章 讨论(第2/2页)

会议室里顿时响起一连串的拉椅子的声音,“刘董好,沈总好。”

沈雪雍容的向大家笑笑,“坐,坐。”刘继忠说。

“人都到齐了。”刘继善说。

刘继忠点了一下头,“那好,那我们就开始。”

“大家都知道,近两年我们的地产业务,发展得越来越好,已经成为省内地产公司的前几位,我们在开发区的东成大厦,更是成为了地标建筑,眼看着也封顶在即,销售也非常火爆。”

沈雪带头鼓起掌来,顿时,会议室里掌声响成一片,高管们都激动得脸色通红。

确实,如果只看这些明面上的数据,在省城,他们东成集团,确实是一个响当当的公司。

“我还记得,当初决定进军地产业的时候,刘总都反对。”

他大哥刘继善不好意思的笑了笑,“事实证明,刘董的决策是非常正确。”

沈雪一脸崇拜的看着自己的老公。

“刘董高瞻远瞩,”“刘董目光如炬,”其它人自然是奉承声一片。

“这也仰仗了在座各位的努力,”面色微红的刘继忠说,“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我们是托了好政策的福,不然,我老刘现在,可能只是一个已经倒闭的国营工厂的退休工人,连医药费都找不到地方报销。”

“所以,我们一定要紧跟形势。”他在桌子上敲了敲。

“刘董说的太对了。”又有人附和。

“中央将要出台的那份建议,大家也都钻研了好几天,那谁先说说,看了后有什么想法?有哪些新方向,值得我们努力。”

不像公有制企业,能够要到政策,非公经济,就只能被动的等国家出台相关政策,这也让这些非公经济的负责人对国家政策的高度敏感。

虽然刘继忠自然不是这次上头征询意见的对象,但和其它的民营企业老板一样,消息一传出来,他就保持了高度的关注。

根据政府里朋友的说法,这项政策,现在已经行将出台,那么他们自然要预先有所准备。

因为大家显然都盯着这一次政策带来的利好,不管是哪个行业,资源总是有限的,只有把工作做在前面,才有更大的把握锁定那些好些的机会。

这里的“工作”,主要指的是对相关行政机构的公关,这个冯一平和嘉盛非常排斥的事,恰恰是刘继忠喜欢和擅长的,并且也因此获益匪浅。

“我觉得,可以加大资源发展我们的旅游产业,”一位说,“随着大家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在旅游方面的支出,一定会越来越高。”

“我赞成,旅游不但是会受地方政府支持的项目,也是一个覆盖面和广的项目,在一些热门的景区,我们完全可以配套餐饮,或者说,酒店项目,”另一位说,“看看嘉盛集团的酒店业,这两年发展得那么快。”

“我倒是觉得,我们可以涉足市政方面的工程,”又一位说,“大家都知道,这方面回报非常高,而接这些工程最关键的,就是政府关系,有刘董,这一方面,自然不是问题,”……

但对这些意见,刘继忠都不置可否。

“我觉得,我们最应该考虑的,是可以快速发展和壮大的行业。”终于有一位说出了刘继忠想听的话。

“哦,”他毫不掩饰的表示了赞赏,“那陈总你说说,是哪个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