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五章 侥幸,不侥幸(第2/3页)

“初中的时候就你看大学的专业课本?”主持人问。

“是,因为对这方面很感兴趣。”

“那后来呢,看不懂就没看了吗?”

“借书给我的那位,现在是我们集团的一位高管,顺道把他的笔记也给了我,我自己买了一些工具书,有弄不懂的还写信向他请教,在初二的时候,那两本书也算啃完了,当然,也是不求甚懂。”

“这还不是天才吗?初中的时候你就能想这么远,还这么下苦功,让我们为一平的努力鼓掌。”

“果然谁的成功都没有侥幸,你的启动资金,也和这方面有关?”

这也算是给冯一平一个机会,让他亲口说出自己第一桶金的来源,从而洗脱不少人议论纷纷的“原罪”嫌疑。

“是的,高中的时候,我有一笔爸妈不知道的外快,然后偷偷的把自学的一些东西在金融市场里实践了一下,也是拜当年的大环境所赐,很侥幸的积累了一些资金,那也就是我发展的启动资金。”

“有钱了,事业也不错,还能坚持读高中,确实不容易。”主持人又夸他。

“通过学习赚到了钱,所以对学习更有兴趣。”冯一平直白的说出了自己的理由。

“自学都能赚这么多钱,如果老师带着学更多的专业知识,岂不是能赚更多的钱?你是这样想的吗?”

“真是这样想的,”冯一平笑,“而且当时坚持读高中,也有另外的一个考虑,我爸妈,他们很传统,跟很多家长一样,有望子成龙的想法,考上一个好大学,绝对是能让他们脸上有光,心花怒放的事,就是只为这个目的,也值得我好好的读高中。”

已经成家的观众都在鼓掌,唉,别人家的孩子,怎么就这么懂事。

“听说你高中的时候,除了学习和创业,还做了另一件很重要的事,写书。”

“对,写了一本小说,还有把自己关于商业的一些思考,反复进行了梳理。”

主持人拿起两本书,“这就是一平在紧张的高中写书的成果,这本小说,现场和电视机前的很多观众应该很熟悉,在两岸三地都有销售,累计销售近200万册。”

“这一本,那就不仅是在两岸三地,全世界很多人都清楚,都熟悉,我也看过不止一次,这就是蓝海战略。”

“写这两本书的时候,预料到了后来的结果吗?”

“真没有,”冯一平摇头,“写小说,当时纯粹是为了钱,因为侥幸的在初中就发表了一些作品,有一定的反响,拿到的稿费,可以说是极大的改善了家里和我自己的生活,所以后来需要钱的时候,习惯性的朝这方面想。”

“蓝海战略,当时其实还并没有把它升华成理论,只是一直在琢磨,以当时自己孱弱的实力,如何能创业成功,后来也是在实践中慢慢成型的。”

“听说如果不是为了你自己的杂志,你都没想着要把他出版?”

“其实在杂志上刊登过后,也没想过要把它结集出版,当初之所以登在杂志上,说起来原因也很多,一个是自己瞎摸索出了一些东西,年轻人嘛,都喜欢显摆一下,刚好自己有个平台,就放了上去。”

“其二呢,主要也是因为当时杂志刚创办,约稿都难,所以想着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呗,顺道节约点成本。”冯一平笑。

“没想到这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成就了你的前沿杂志。”

“侥幸,真是侥幸,”冯一平说,“那会哪能想得到后来有那么高的反响?”

想不到才怪呢!当时,那些都是一环扣一环的安排。

“所以,听说后来哈佛商学院出版社主动找上你的时候,你还不乐意?”

“当时是有些不乐意,我一看原来自己瞎琢磨的这套东西,好像还挺受欢迎,能带动杂志的销售,自然不愿意马上把它全部出版,那样买我杂志的人不是会少了吗?”

“我得向大家解释一下,哈商出版社是怎么样的一家出版社,”主持人指着书上的那一行字说,“这是全球最知名,最权威的商业图书出版社,一年出版的商业图书,不会超过50本,要求非常高,审稿非常严格,是全世界很多专家梦想的出版社。”

“而这50本里面,重点推介的,又只有几本,在此之前,还没有中国学者的书籍被他看中,一平的这本书,可以说帮我们破了一个记录,而且,还是他们的年度重点项目。”

“说实话,我瞎琢磨出来的这点东西,居然这么受欢迎,我做梦都没预料到,真的也是侥幸。”

“一平你就是这么谦虚,现在取得的所有成就,你都说是侥幸,但是我们从你这些年的历程来看,却是一点都不侥幸,来,我们听听一平大学的良师,清华经管院的赵院长的说法。”

“我认为,一平能有现在成绩,确实有侥幸的成分在,”赵院长拿着话筒说,“他侥幸生在一个这么好的时代,这是他最大的侥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