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八章 商人?共产主义战士?(第2/3页)

“这样的报道,首先没什么亮点,另外,如果就这样报道,估计有很多人看了以后不会相信,所以我们就想,干脆深入一点,结果,还没等我们有所行动呢,非典就来了,只能拖动现在,这次刚好知道冯总也要回来,我们就想着跟他一起来看看。”

“我们一平,从小就是一个很刻苦用功的孩子,”说这话的,是陆副部长,“这绝不是假话,李记者,因为工作关系,我们部门,应该最了解一平,我们不但问了老师,也问了他的同学,从三年级开始,他就一直是优秀学生,以及他从二年级开始就名列前茅的成绩,同样说明了这一点。”

这些话李志雄只是姑且听着,就是冯一平小时候是个从来不好好上课,只知道打架欺负人,让老师和同学头痛的小霸王,现在肯定也会被粉饰成为一个五讲四美三热爱的好孩子。

“我最想不通的一个问题,是他为什么会在这样的地方,几位别介意,我并不是说这里不好,只是从投资回报的角度来说,至少省城比这里有优势。”李志雄问。

有另两位在,其实黄承忠真不好回答这些问题,他要是回答,那就近似于自夸。

好在还有号称最了解冯一平的陆副部长。

“放在一般人身上,这样的问题,确实不好解释,但那是因为他们都不是我们一平。”陆副部长来了谈性。

“虽然我们没有机会当面问一平,他爸妈也没有明确回答,但他们家从92年开始试着做点小生意的时候,始终就坚持两个原则,首先,他们做的生意,是要能带动周围的乡亲也能致富的,其次,当然是自己也要能致富。”

李志雄是越听觉得越假,拜托,我是记者,我要听到的是事实,不是故事。

虽然他掩饰得很好,但脸上依然露出了些不以为然的神情,那三位也没说什么,听陆副部长继续讲,这样的事,盛正特别有体会,一开始,他也是不信的。

“比如,最开始,他们家在省城推着车买糖炒板栗,很快,带动村里的十几户去省城做同样的小生意,后来,他们家又开起了面馆,就是现在牌子非常响,加盟店众多的老家味道面馆,现在,他们帮助我们镇近百人,在各地开了近两百家面馆,而且,不收一分加盟费用。”

“他们在市里收购了一家破产的国有加工厂,投入大量资金改造后,从他们村带去了几十位工人,工资和原来留下来的工人同一个水平。”

“至于他们在镇里开办的第一家工厂,就是那一家,现在最靠近路边的那一家,嘉盛橱柜厂,就是为了帮助他们村更多的人脱贫。”

“如果单纯从投资回报的角度考虑,那家工厂也不应该办在这里,因为像橱柜厂需要用到的木材这样大宗的原材料,很多也要从外面运进来。”

“他高中的时候,开始在市里开便利店,一开始的所有一线员工,都是我们县里的中专职高之类学校的学生,当然,到现在也有很大一部分都是。”

“他们的装饰公司,一开始所有的工程队,都是我们县里的人。”

“后来,他们又在村里办起了食品厂和茶叶厂,前两年开始,陆续投资5个多亿,在这建起了这个工业园,和一个桑蚕丝基地。”

“李记者你应该也知道,他用的全部是自有资金,没有让银行配套过哪怕一分钱的贷款,以他这样的投资额度,别说在我们省城,就是在沿海,你说,会不会受到追捧?”

李志雄一时还真说不出话来,5个亿的现金投资,在哪都算大项目,凭这一点,他就完全可以成为很多地方政府的座上宾。

“那他为什偏偏要在这里投资?李记者,你说他就单纯是为了自己赚钱吗?”

不愧是搞宣传的,陆副部长最后来了一个反问。

李志雄大记者同样语塞。

“从客观上看,除了他现在在美国投资的那几个公司,从他们家一开始创业,他们在国内每新上一个项目,这个镇,我们县,就总有一批人会跟着收益。”盛正说。

“这样说并不准确,一平在美国投资的那些公司,其实跟我们还是有关系,他在外面赚的钱,最后还是反哺到国内,很多都会投资到我们这个山旮旯里的小地方。”黄承忠今天晚上,第一次帮冯一平说了句话。

系着围裙的老板,端着一个不锈钢的托盘给他们送上来烤好的烤串,站在旁边听了一会,这时也插嘴,“连我们这些算小账的人都清楚,一平拿那么多钱,在外面,绝对可以找到更好的生意做,赚的钱也更多。我们没有一平那么好的眼光,但也知道哪怕就是拿几个亿去做房地产,那绝对也比现在回报高,他为什么要把钱投在这?就因为他是一个不忘本的人,因为他没有忘记我们这些乡亲。要不是他,我这样要文凭没文凭,要本事没本事,要力气也不大的人,能过上现在的日子?我那两个女儿,一个儿子,都没考上大学,只读了个中专,能在离家这么近的地方找到工作,还拿着不比沿海低的工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