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今生,他生(第3/4页)

谁知那售房的小妹妹嘴皮子实在厉害,让冯一平这个也靠嘴皮子吃饭的销售人员,都自觉拍马不及,他们自己也觉得,这个房价是一定会涨的,就是涨多涨少,涨快涨慢的问题,而准备做的机电生意,投入产出还真不一定比得上这个。好,那就买两套,首付30%,把东拼西凑而来的启动资金一下子花去近一半。

说起来,他们这也是托非典的福,非典过后,各行各业哀鸿片野,特别是在广州这个发源地,楼价在03年跌到了谷底。

他们运气不错,从04年开始,广州的房价就进入了上升通道。04年开年,1月举行的广州第一届地产峰会上,八大开发商联手抬房价,地产大佬们一个接一个的在峰会上声称房价要涨。之后就在04年,广州房价同比上涨了近20%,而且一连涨了7年,直到10年中央严厉调控限购之后,上涨的势头才逐渐放缓。

不过,这无心插柳之举倒有很不错的效果,到14年,同小区二手房的挂牌价就到了一万多,翻了近两番,说起来真的比他辛辛苦苦做生意要赚的容易。

尝到甜头的他们,07年,儿子出生后,在机电市场旁边又买了一套大的,130平的三居室自住,这边两套都出租。08年,他们带着父母去云南旅游,因为尝到了甜头,游玩之余,也不忘关心当地的房产。

后来前后一共去了四次,把昆明世博园旁的别墅又供了一套,这是目前最赚的一笔投资,也让他们过了好几年紧巴巴的日子。但是熬到14年中出售的时候,是八百多万,涨了一倍多,不然他一时还真抽不出钱来买六七十万的SRX。

这样一算,存款、股票、基金、理财产品,加上房产,好歹也过八位数。一家机电经营部,加上张彦开的两家面包房,一年收入也在几十万上下。当然了,那时那些商界大佬,打个赌就动辄十亿起的,他这点自然是赶不上趟,不过用来赡养父母,抚养孩子长大成人,还是没问题的。

这样一想,他总算好受点。

再说回自己,现在也是一个小屁孩,瘦瘦的,也就一米五六的样子,只比那牛高一点点。哎不对,牛如果昂起头来,加上那对牛角,他还没牛高呢。

不过,有些东西是多少钱都买不回来的,现在的他,白头发一根没有,眼袋没有,小肚子没有……虽然瘦弱,但整个人充满了活力。

他又从商业的角度来分析,真的那什么了,或者成了植物人,那应该是两眼一抹黑,万事皆休,而现在,他实实在在的是返老还童了。

这就是赚了,而且,这是不能用大赚来形容的,只能说是奇迹!

对于有着三十多年阅历的他来说,年轻,就是财富;年轻,就意味着无限可能;年轻,就意味着一切。

他以前也这样,有些事情,如果实在弄不明白,也没把握,但是可能出现的最坏的后果,他还能接受,那与其大伤脑筋,还不如坦然面对就好!

既如此,还有什么好纠结的呢?

黄牛还算乖,他在这里神游物外,它一直呆在山坳里吃草,到现在肚子已经很圆,对面山上的堂哥东明喊他一起回家。

他捡起塑料纸带上草帽,让牛走在前面,慢慢的朝回走。

对农村的孩子来说,这条路很平常,空手走很容易。下了这边的山坡,过了那条小河,前面有个七八米高的坡,整个是一块大石头,中间有一些缝,可以落脚,缝的旁边,应该是好些年前,錾出了一些小坑,作为补充,这些坑都不大,大人的脚掌能放下大半个。

牛,特别不是走惯了这条路的老黄牛,还是有些怕,经常在半中间,抬起前蹄,犹豫着不放下去。二伯和东明把挑的两担柴放在地上,拉着他家的两头牛,不让它们抢。

二伯还嘱咐冯一平,“不要赶它,它自己晓得走。”

冯一平也算个经验丰富的牛倌了,自然知道。

逡巡了一阵,黄牛最后轻松的上了这个大石坡,上了这个坡就好,后面虽然还是坡,但是是土坡,而且很宽敞。

翻过这道坡,就到了塆子里,现在路的两边,都是菜园子,朝前走一段就是冯家冲。

冯家冲是冯家畈村最大的塆,被三座山夹在中间,所有的住户,全都姓冯,因此得名冯家冲。

整个村子依山而建,房子挨着房子,鳞次栉比。房子多是土砖瓦房,有少数几栋是青砖瓦房,房檐下还有些雕饰,还有一些壁画,不过现在已经模糊不清。

各家房间屋后,都满满当当的,不是猪圈,就是码好的柴禾堆,还有一些放在外面的农具,好些农具,冯一平也不知道它的官方称呼。

这时已经6点多,家家的烟囱都冒着烟,从屋外走过,还听得到油倒入锅中的“刺啦”声,锅铲刮在铁锅上的声音,然后香气也随之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