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男人的较量(第4/13页)

许少峰凭多年的官场经验感觉到,这一次,恐怕是山雨欲来风满楼。一定是上面有人对这次调查组处理的结果不满意,或者是有什么人告了状,否则,打算撤走的省调查组不会再来一个回马枪。他必须先搞清楚其中的缘故,才好采取相应的措施,否则,搞不好撞到了枪口上了,岂不冤枉哉?他想来想去,觉得应该给主管副市长钟学文打个电话,看看能不能从他那里透露出一些信息来。

许少峰与钟学文只是上下级,关系说不上有多么的亲密,大体上还是说得过去。他打通了钟学文的电话,向他提出了这些疑问。

钟学文说:“我也是今天早上才接到市委办的电话通知,说是让我配合省调查组进驻你们文广局,搞好自查自纠。少峰呀,你也不必有什么负担,到时候积极配合省调查组查清火灾的责任,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如果不牵扯到原则问题,作为地方党委和政府,我们还是会爱护自己的干部。”

挂了电话,许少峰还是有点模糊不清,从钟学文的话中,他听出事情的大概,省调查组深入文广局调查,可能是形势所迫,不是市委市政府的意图,否则,他也不会说作为地方党委和政府会爱护自己的干部这样的话来。事实上作为市委市政府,也不愿意把这件事情闹大,闹得越大,对他们的负面影响也就越大,谁也不愿意引火烧身。现在让他感到不明白的是,究竟是省上的哪位大人物发了话,要杀一儆百,非要找个典型出来?还是有人打了小报告,他们出于无奈,只是走走形式?这两种可能性都不能排除。如果是第一种,问题就麻烦了,即使市委市政府想保护自己的干部怕也无能为力,如果是后一种,倒是好办,他这里周旋一下,再由市里出面协调协调,也就将小事化了了。

他觉得有必要让王正才再打探一下省调查组的意图,心里有个底,好对症下药。想着,就打通了电话,不一会儿,王正才就敲门进来了。

王正才有一个非常好的习惯,每次进门都要随身把门关上,然后再来听取他的指示或者向他汇报情况。这次也不例外,许少峰觉得办公室主任就应该这样,办事周到,小心严谨才是。

王正才说:“许局,有事儿?”

许少峰说:“省调查组那边有什么动静,你听到了没有?”

王正才说:“我也是刚刚听到的,说是有人给省调查组和市纪律检查委员会同时去了一封匿名信,矛头有点指向文广局。省事故调查组本来打算要返回省城,这样一来,他们可能还要停留几天。”

许少峰心里一紧,又问道:“那矛头指向文广局的什么?”

王正才说:“这倒不清楚。我也是刚从我的那位老同学那里得知的,他只悄悄告诉了我这些,他好像有意回避我的提问。刚才,我正准备来给你汇报,没想到你的电话就来了。”

许少峰嘘了一口气,说:“我刚才接到了市委办的通知,省调查组明天要进驻我们局,让我们做好准备,做好自查自纠。正才,你估计他们这次来的目标是谁,不会是冲我来的吧?”

王正才也在担心他们是冲着许少峰来了,但是,这样的话他自然不能当着许少峰的面讲,就宽慰说:“不会吧。我想他们也是迫于无奈,或者是某种压力,来走走过场。再说了,我们已经处理了陈艺林,他们总不能无休止的追下去。如果那样,主管文化的副市长,主管党群的副书记都有责任。”

许少峰非常清楚,王正才这样说完全是为了宽慰他,事情本身可能没有这么简单,他不由得苦笑了一下说:“正才呀,你说说看,如果这次他们是针对我来的,将如何应对才好?”

王正才说:“如果非要冲着局级领导开刀的话,就只好牺牲张明华了。因为在事故发生时,你不在海滨市,是他全权负责文广局的工作,他理因承担全部责任。”

许少峰虽然心里也是这么想的,但是,嘴上却说:“这算是个理由,但是,现在每个单位都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如果张明华拿着这个理由来推卸责任怎么办?”

王正才说:“一把手负责制是没有错,问题是,一把手把工作移交给了二把手,在那个特定的时段内,就是二把手负责制了。许局呀,在这个问题上,你可绝不能高风亮节,更不能主动去承担责任,张明华的为人你又不是不知道,他恨不得你出点事儿,他好取而代之,所以,你一定要坚持谁的责任谁承担。”

许少峰自然不会忘记张明华那天的表现,也恨不得借此机会把他拿掉。当然,他也有点担心,怕两个人真的闹翻了,搞成两败俱伤,让省调查组一窝端了怎么办?那一步,绝对是下下策,现在唯一的办法的就是怎么能够让省调查组走走过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却这件事。省事故调查组的马主任从职务上来说,虽然相当于正地级,但是,他是代表省委省政府,是钦差大臣呀,他们的意见,地方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不得不听。如果真的这位钦差大臣要是倾向于继续追查下去就糟糕了,这种事儿,说你没责任你就没责任,说你有责任你就有责任,责任可大可小,能伸能缩,如果真的免了你的职,你也无处申冤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