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多用阳谋,少用阴谋 很多人都在读研究生班 (第4/4页)

侯卫东紧接着道:“王主任的分量,我领教过,重千斤。”

两人说笑几句,话题又转到国有企业上面,王辉道:“如今有分量的宣传部门都在大谈国有企业改革,按照惯例,其实都是为了十五届四中全会吹风。我看到了一个统计数据,全国16874家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中,亏损户有6599家,即使是盈利企业,相当一部分是在不提取基本折旧、不向技术开发投入、欠缴税金和拖欠贷款本息的情况下才有微利,这种情况很普遍。如何让国有企业走出困境,就是四中全会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沙州情况与全国的情况基本一致,不谈生产经营,连职工的工资都发不出来,多数的医疗费用也报不了。”侯卫东虽然也天天看《人民日报》,他毕竟阅历浅些,又不是专业新闻人士,并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只是他熟悉地方情况,这是他相较于王辉的优势。

王辉道:“山西大同煤矿,从工人到矿长,每人每月只能发放二百三十元工资,他们的口号是人人二百三,苦战渡难关。大同煤矿举世闻名,都是如此举步维艰,我想在岭西省找一个典型来解剖,下午就想到了你,没有想到这么巧,在这里就真的遇见了。”

侯卫东道:“欢迎王主任一行到沙州调研,为沙州工业企业脱困解贫出谋划策。”他又道,“我回去以后马上报告周书记,我们这边尽量配合。”他是秘书,有影响力却无拍板权,虽然他相信周昌全会欢迎王辉,也在话语间留了条退路。

王辉道:“我没有解困计,能做到的是客观反映情况。”

王辉与侯卫东等人交谈的时候,曾宪刚插不上嘴,他静静地听着几人交谈,在餐厅明亮的灯光之下,倒显得很深沉。晚餐持续了一个多小时,王辉和侯卫东谈得很深入,两人都有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