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4章:这才是战国时代啊(第2/3页)

苍蝇不叮无缝的蛋,再来就是楚国使用邦交战术的时间,跟韩起、中行吴的种种应对,时间上好像存在了落差,韩起和中行吴更像是一种早有图谋的顺势而为。

对于这一点,吕武其实非常能够理解。

哪能只允许吕武算计韩国和荀国,不允许韩起和中行吴玩自己的手段进行抵制或反抗呢?

只是论起来,尽管吕武有点想法,然而他在道义上并没有被抓住把柄;韩起和中行吴的应对则是显得下作了那么一些,更容易受人诟病。

“我为今次战事之‘将’,‘将’全军,可发号施令?”吕武问了一句像是废话的问话。

范鞅肯定要承认,并且主张吕武对战局有完全的指挥权。

吕武又说道:“我可施令于韩王?”

范鞅猜到了一些什么,答道:“正是。”

“如此,我下令韩王半月之期击败郑军,率军赶来‘新郑’亦是职责之内。”吕武说道。

这个命令在一天前吕武已经发去给了韩起。

接到命令的韩起当不当一回事,要不要严格执行,取决于有多大的胆子。

目前范鞅还只是公子,并没有成为范国的君王。

荀会带着荀军过来,一个不应该出现的人物也来了。

那人是彘裘,一回到范国就求见范鞅,得到接见之后讲了不少话,大意上就是范国遭难,愿意共舟共济,等等吧啦吧啦之类的话。

随后,彘裘一再接触范国公族的封主,人倒是见了不少,谈了什么传得云里雾里。

吕武得到彘裘的求见并没有接见,甚至还让人传话,劝彘裘既然已经别出,好好回去“柯”过自己的日子。

正是因为这样,范鞅好像是更信赖吕武,导致更多的时间来到汉军营盘,很多事情也乐意听取吕武的意见。

到底是彘裘得知范国的惨况,主动要来“新郑”呢,还是荀氏的手笔?

另外,彘裘是回国共赴国难,还是想搞什么东西?

关于彘裘到底想搞什么,一时半会很难有个判断,原因是他一再强调自己的回国是为了同舟共济,暂时也没有针对权力方面提出什么诉求。

吕武不见彘裘的理由很简单,并不是刻意讨好范鞅或给予安全感,纯粹是范国现在没有一国之君,而彘裘有被士匄驱逐的历史,再来是范国正在面临险境,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才不见的。

如果彘裘回国是中行吴的手笔?吕武会很看不起中行吴。

范国的境况都那样了,极度需要一个安稳又团结的内部环境,好挖掘出更多的潜力来进行抗战,多了一个彘裘来搅局,中行吴是多怕范国这一次不灭亡啊?

范国灭亡了对中行吴有什么好处?还是说中行吴认定范国不会灭亡,并且彘裘哪怕无法夺得君王宝座,也能在范国成为位高权重的人物,日后会对荀国有所助益?

吕武很能确定一件事情,那就是荀国和韩国已经对汉国产生了足够的警惕,到了近乎于撕破脸的地步,差的就是楚国或汉国给予他们的压力太大,导致他们硬生生维持着最后的体面。

要说起来,汉国有意吞并其它“三晋”,并且已经在制定相关的计划,致使吕武没有指责韩起和中行吴的资格。

可要从另一个角度来讲,韩起和中行吴的行事手法方面真心跟吕武没得比。

人家吕武有想法也有计划,做法方面却是让盟友无可指摘。

在汉国没有将想法与计划付之行动前,甚至都没有显露出明显的端倪,仅仅是一些传闻就让韩国和荀国搞出了实际的动作,带来的后续影响还是很恶劣的那种,手段的孰高孰低,用得着细品吗?

现在最开心的绝对是楚国了。

楚国君臣站在自己的角度,认定只是小小施为了手段,一下子就让“四晋”内部产生那么大的裂痕。

他们没有看到大股荀军和韩军抵达主战场,肯定会觉得是一个重创汉国的好机会。

一旦楚军真的能够重创汉军,哪怕只是打了一个平手,前提是双方的伤亡都很惨重,后继必定还能使用邦交手段玩弄韩国和荀国,说不准能联合起来一块针对汉国?

在这一段时间,楚国的使节出动非常频繁,不止是对韩国和荀国的动作,他们没有忘记齐国、鲁国等等一些国家,大有要联合全世界一起对抗汉国的动作。

在楚国使节的嘴中,汉国是一个强大到令所有诸侯都需要产生足够警惕的国家,并且咬定“大一统”就是吕武提出的理念,再用“大一统”理论来阐述吕武是有多么大的狼子野心,用这个作为“基点”来规劝所有诸侯一起对付汉国。

没有将注意力全部集中在战场的吕武,他对楚国在搞什么不是没有窥知,猛然间发现真的要让楚国宣传的舆论形成基调,恐怕汉国会渐渐成为历史上的秦国,遭到天下诸侯的一致敌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