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5章 御史才是真爱(第3/4页)

而且还官迷。

当然,后者对安焘来说,根本就不算什么问题。他玩味道:“小子,安分在延安府呆上三年。等三年后吏部大考老夫给你保举枢密承旨的职位如何?进了枢密院,就是自家地头,一年之后,升你都承旨。”

在大宋,地方文官升迁要是还在地方上,基本上就只能考虑转运使衙门,提举常平司衙门,提举邢狱司衙门的副手。通判直接升迁知州也有,但不多见。如果是朝廷重视的官员,一般会召入京城。通判是六品官,但大宋的京官的身份太尊贵,一般不仅不会升官,在品级上还会降一级。

这才是大宋文官被重用的表现。

尤其是在要害衙门,比如说秘书省,尚书省,门下、中书。

安焘是枢密院的同知枢密院事,枢密院实权二把手,相比那些对后续升迁非常容易的衙门,枢密院的吸引力肯定会差一些。可枢密承旨是六品官,算是平调,在品级上并没有降低。可枢密都承旨就不一样了,这是五品官。六品穿的是绿色官袍,而在大宋文官之中五品就能穿绯袍了。颜色一变,天上地下。但李逵却表现出嫌弃的样子,反而给人一种受了巨大的委屈似的:“学士,能去御史台吗?”

“御史台?”

安焘心说这是刘安世的地盘,当然,刘安世似乎对李逵也挺有兴趣,举荐没有问题。大宋文官升迁制度之中,需要有六个上司官员给举荐,才能完成正式的升迁。刘安世自然也是安焘考虑举荐李逵的人选之一,至于苏颂……他太老了,说不定等李逵需要升迁的时候,他老人家已经告老了。

加上范纯仁、李清臣、苏辙,再随便划拉一个,就能给李逵站台了。

这也是大宋官场的潜规则,因为升迁需要有人举荐做保,大宋的官员热衷于各种宴会聚会,甭管是巴结上官也好,还是展示才华也罢,都免不了的往来。毕竟在他们升迁的时候,需要有足够的上官保举,这一规则虽是让官员做事有了忌惮和敬畏之心。同时也导致了官员之间拉帮结派的发生。凡事有利必然有弊,这是没办法的事。只有进入京官,且是四五品高官,才不需要这种保举制度左右。

安焘本来也是御史台出来的高官,对于李逵想一头扎进御史台这个是非窝,还以为是苏辙的意图。想了想,问李逵:“你为何要去御史台?中意那个官职?”

“左右司谏就不错。”

李逵说完,似乎挺认真的点点头。

而安焘却心头猛然惊醒,难道苏辙真的准备从御史台开始动手了?保守派被渗透最严重的地盘,真要是换普通的官员去,还真奈何不了御史台那帮天不怕地不怕的家伙。让李逵去,或许是个路子。安焘忍不住期待道:“人杰,你去御史台没问题。左右司谏也不是不能运作,只是你去御史台,可能会被孤立,你想过如何破局?”

“破局?没过想过。”李逵的大脑袋摇地如同拨浪鼓似的飞快,咬着牙道:“我有几个仇人,去御史台正好收集他们的黑料……”

“滚下去!”

安焘眉毛都竖起来了,原以为李逵这家伙去御史台是准备一展身手,没想到这货竟然想着公器私用,这让他如何能忍?

其实李逵并非如此,去御史台还有一个好处。

御史只有告人的份,根本就不用担心被人捅刀子。他琢磨来琢磨去,京官之中,除了宰相,似乎就御史台的官职最符合他的心意。

顺带着还能用御史的便利,欺负几个敢对他翻白眼的官员。

可这心思,安焘怎么肯去帮忙。他要是觉得自己的王八拳打在李逵身上毫无作用,恨不得将李逵暴打一顿。

京城,汴梁。

任何王朝总有一些人对于朝政毫不关心,整日游戏在京城繁华之中。

端王赵佶就是这么一个人,最近,赵佶摊上事了。端王府被十来个商人联合起来告了,拿货不给钱,去端王府讨要,王府还放狗伤人。

这官司一下子就在京城百姓之间传播了出去。

可赵佶呢?

有苦难言,李秉乾混迹在他的手下,曾经是端王府的钱管事。凭什么李秉乾赊账的钱,要他去还钱?可是问题是,赵佶根本就不敢将李秉乾的身份说出去,他能怎么说?西夏如今的皇帝,曾经是他手下的奴才?李秉乾欠下的账,让商人去兴庆府讨要去。

这话他敢说,御史就敢告他僭越。

李秉乾即便没有推翻梁氏,也是西夏的王爷,赵佶何德何能敢用西夏的王爷给他做管事?

没办法,钱是必须要还,最近赵佶缺钱在京城也传遍了,因为借钱,他的朋友至少少了九成。这天实在没办法了,他来到了自己姑父家,驸马都尉府,想着能借一点算一点。鼓足勇气,这才抬腿上了府邸的台阶。驸马都尉府的门房见是端王,目光躲闪地不敢看人,硬着头皮对赵佶道:“王爷,我家老爷游嵩山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