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逆风航线(第3/3页)

这还有几项没算进去,一是五百石红糖和大量的白纸,前者要提炼成白糖,后者是东海商社自用的。二是当初带过去的玻璃制品和那副太清宫的水墨画。

亲兄弟明算账,虽然是自家的船自家的货,但由于百脚制要给船员结算分红,所以这些货物还是得上帐比划一下。

东海商社办事从来是童叟无欺,财政部痛快地给红糖和白纸按胶州市价结算了两千八百贯,只是先记在账上,等分红完毕再交割。玻璃制品和水墨画则算成商务部的生意而非海洋部的生意,所以不算进第一舰队的盈利里,只支付给第一舰队200贯作为运输费用。

最后核算下来,最初置办商品成本差不多是六千贯,最终销售额是两万六千八百贯,再扣除修船费用八百贯,总计盈利两万贯。两艘船一共二百脚,所以每脚可分红一百贯。

起点号上共有一脚水手9人,二脚水手3人,三脚股东7人,共36脚;纵横号上共有一脚水手8人,二脚水手3人,三脚股东6人,共32脚;剩余的就都是商社的。扣除这些分红后,东海商社可以得到13200贯的收入,再加上出售玻璃器和字画所得的4300贯,又扣除买糖和纸的2800贯,总共获得了14700贯的收入,超过了目前卖一年钢材所能获取的财政收入!更别说炼出白糖后又能赚一笔。

这下子统合部和财政部从上到下一个个都喜笑颜开的,见到海洋部的人都觉得特别顺眼,动不动就悄悄塞一点管制物资给他们。毕竟他们可是真财神啊!

获得了巨额分红的水手们更是乐开了花。他们当初在舟山“做了一票”,当时就分到不少钱,这次又有了一百甚至二百贯的分红,一个个都真正发财了。他们推着装满铜钱的车子,神气活现地走出了东海堡……当然没多久他们又主动搬回来了,现在这一大堆钱没地方存放,带在身上实在扎眼。所以除了几个原先是附近村民的水手想办法把钱运了回去,其余的都暂时存在了财政部,他们现在对东家的信誉非常放心。

不久后,他们就成了商务部和建设部联合开发的房地产项目的第一批全款买主。

商务部在平原新村以西的位置规划了一片“高档住宅区”,请建设部盖了一些“联排别墅”。其实只是一排连在一起的六十平米的一层平房,里面分了几间,门前用栅栏隔出一片小院,也能算是独门独户了。不过这些房子都是用先进的红砖水泥建造的,质量比旁边即墨乡村的普通土屋好得多。

现在建设部有了余力,已经在此建成了七八十间“独户别墅”,准备卖或者奖励给商社里的优秀劳工。价格也不贵,根据地段不同,差不多二三十贯就够了,劳工们多干点,两三年就能存出来了,更别说还能分期付款。当然,为了控制供需关系,分期付款只开放给工作中表现优异的员工,不好好干就只能付全款。

东海商社当然也想一次掏空劳工们几十年的收入,但是没办法,这是要跟隔壁竞争的。在即墨乡下,一二十贯就能买到一间旧屋了,再添点还能买块耕地,如果东海的房价太贵,劳工就跑去即墨了,所以房价只能“适宜的贵”。

但这不等于亏了。如果不计算土地成本只计算建筑成本的话,这批房产仍然有60%左右的利润率,还是能赚不少钱的。

此举一出,劳工们的积极性一下子提升了不少。到了去年年底,商社评定出了二十五个“劳动模范”,给予了他们光荣的分期买房资格。当天他们就办完了手续,在舍友们羡慕的目光中,收拾好行李搬进新家了。当然之后还要例行请室友和工友吃肉喝酒不提。

现在,去南方的水手跟着船队回来以后,一下子就成了身怀上百贯的富翁,自然买起房子来是毫不眨眼。这些水手有不少也是曾经的流民,当初选择做水手的时候,还被别人认为是“卖命了”,结果没几个月就成了“巨富”,自然在劳工中引起了轰动。不少人蠢蠢欲动,也想找个机会上船吃这碗饭。

海洋部对此自然是乐见其成的,阔马造船厂自造的两艘新船马上就要下水了,能招募到的水手自然是多多益善。不过劳工部对此有些担忧,这样的“暴富神话”惹得人心浮动,可不一定是好事啊。海洋部对此嗤之以鼻,不过还是放出风来,说如果应征水手的太多,那么就必须经过考试择优录取,平息了一点风潮。这也为后来海军“质量优先”的路线奠定了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