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史例述评(二)(第2/5页)

一般而言,陆战中总是倾向攻击敌方战线的一翼,除非自然地理条件完全不具备任何有利条件。以我个人的理解,主要原因在于,其两翼之间的距离较之任何一翼距中央远,因而支援中央比互相支援更为容易。简单地说就是一个距离问题,或者更为准确地说是个时间问题。还是以黎塞留的战线为例,我们很容易看出,假如他强攻尼德兰,则西班牙援兵从意大利赶往尼德兰,比他攻击中央时增援莱茵河所耗费时间更多。海军战术,犹如陆地战场的一样,通常也是依照相同的考虑来确定攻击的性质。但也有例外,圣维森特角之战中,英国海军将领就因为敌人中央太过薄弱而对其实施攻击,英国舰队因而插入敌军两翼中间并只与其中一翼交锋,就好像在奥斯特利茨拿破仑对敌人中央进行突破一样。

战列线式一直是海军的战斗队形,舰船一艘接一艘排成纵队。从火炮排列看,从队前到队后,可以面对敌人呈一线展开。在规范海战中,攻击这种纵队的一翼已经成为一条定律。正如通常说的,因为敌舰船是纵列航行,于是不管进攻前队还是后队,其实都是在攻击敌侧翼,并且不管选定哪一翼,就必须放弃对另一翼的攻击,这是因为攻击另一翼的舰船数量不足,无法坚持攻击直至最后。帆船时代的最经典战例特拉法尔加海战,就是严格依照纵列队形进行攻击的。纳尔逊集中其舰队主力,集成一支优势兵力进攻敌舰队左翼,恰为敌军后队,只派少量舰船进攻敌人右翼。对这支较小的非主力部队,他未曾下达不攻击或避战的具体的命令。这不是他一向的风格。他还亲自指挥这支小部队,并根据环境的实际情况相机行事。敌方左翼和中央遭到重创,这就是纳尔逊用他的方式和队形所取得的结果。集中攻击由副手负责指挥,纳尔逊说:“我嘛,就是要使敌人的另一翼不造成干扰。”主力舰队突破敌人的中央,依照原计划对敌军的左翼持续攻击,对于右翼,则由纳尔逊所率分队进行牵制。主力舰船按照纵列前进插入敌人的前队,当敌人前队戗风转向或朝另一翼靠拢时,英国战舰就直接阻挡了敌人的聚拢,所以敌人的救援就失败了。

纳尔逊是一位深谋远虑、遇事果敢的战术家,他曾就双方舰队本身各自的情况,说明了为何进攻敌军左翼而不是右翼的理由。一般来说,攻击敌舰队后队较有利,因为前队无法对其支援,即使是勉强支援,也无法如后队支援前队那样迅速赶到。首先它必须掉转航向,掉转航向之前,指挥官必须下定决心,而很少有人能够果断地下定这样的决心,除非他已经预先得出结论。所有这一切都需要时间。此外,攻击者要拦截沿新航线航行的敌舰队后队,比拦截沿原来前进航线转向支援的前队更容易。然而,主张攻击敌军前队仍有其他一些理由。1801年,纳尔逊曾经说,一旦同俄国舰队遭遇,他必将攻俄国舰队前队,因为其前队受损势必造成队形混乱,而俄国人却不擅长通过运动恢复队形。这是一个特殊原因,而非通用理由。纳尔逊这时候的说法,是基于环境的考虑,正如陆军将领对于特殊情况的应对。当法拉格特[3]通过莫尔比河要塞,前队陷入混乱时,大家都清楚当时情况是如何危急。

在日本海海战中,也恰恰如此。这是否是出自日本人的预定目的,还是出自当时的实际情况,我不得而知,但其攻击意图无疑是为了引发混乱。我不想在这里论证战术问题。我要讲的是战略,我引用战术仅仅是为了举例证明一个问题:无论居于何处,在任何条件下,从事物本质出发,都必须突出集中原理,在部署兵力时也要在一个地区对敌形成优势,在另一地区要尽量长时间地牵制敌人,从而使主攻获得战果,而战争所需要的时间,在某一处战场上可能是半个小时,在一次战役中可能就是天、周或者更长的时间。

现在,我想进一步举例证明同样的原理和方法同样适用于海岸的防御和进攻。当一个国家处于战争之中,它与敌国的边境都将成为被攻击的对象。这就构成了边境的防守问题。边境所及的范围又可用作进攻的起点,就构成了边境的进攻问题。1870年法德两国在陆地上的争夺,以及前文所述的黎塞留所指挥的历次战争,其共同点就是交战双方毗邻,两国拥有同一条边界线。在战争史上,这种共同拥有边界线的情况并非总是如此。日俄战争中,其战场主要在中国国土上进行的;比利时曾是著名的战场,而这些争端都与比利时毫无利害关系。无论如何两条正面战线之间的这条界线,即所谓的军事边境,实际是交战双方所共有的。海战则大相径庭。在海上,海洋就成了政治边境,尽管海洋是共有的,双方中间间隔的海洋与其说是一条线,不如说就是一个处于二者中央将其分隔开来的位置,其作用相当于多瑙河。这就不难看出海洋的作用,一个国家真正控制了海洋,就能拥有相当于多瑙河的有利条件,英国就以其四面临海的有利位置,可将优势兵力任意投入防御或者进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