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战争的内在联系(第3/7页)

其中,罗马共和国是个例外,不过这是罗马共和国晚期的事情了。为了掠夺物资,为了和邻国建立同盟关系,它曾长期用小部队与邻国进行规模较小的战争。它逐渐强大起来的主要原因并非通过真正的征服,而是通过结盟。在结盟中,邻近的各民族慢慢地与它融为一体。

只有罗马在将自己的势力范围扩大到整个意大利后,它才开始征服运动:迦太基灭亡,西班牙与高卢被征服了,希腊屈服了,罗马的统治范围扩展到亚洲和埃及。

在这段时间里,罗马并没有耗费太多的力量便维持了一支庞大的军队,这是因为它占有丰裕的财富。如此一来,罗马共和国便和其他共和国不一样,与它自己的过去不一样了,它已是首屈一指的强国了。

同样地,亚历山大所进行的一些战争也是非同寻常的,他利用手中那支人数少、但组织完备的军队,征服了亚洲的一些国家。他所向披靡,长驱直入,兵锋直抵北印度。一般的共和国是无法做到这点的。只有国王御驾亲征,亲自指挥部队,才可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建立庞大的帝国。

在中世纪,各个诸侯国用封建的军队进行战争。不过,一切军事行动都是短暂的。但凡无法在这样短的时间内完成的事情,只能被当成无法实现的事情。

封建的军队是由封建从属关系联系在一起的每个部分组成的(联系在一起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半是法定的义务,一半是自愿的同盟)。所以,整体是一个真正的邦联式的集合体。

这个时期,装备和战术是以自己的力量自卫、以个人战斗为基础的,所以它并不适用于庞大的军队。

总而言之,在欧洲历史上,还有哪个时期像这个时期这样,国家结构极为不牢靠,各个成员如此地不受约束。如此一来,这个时期的战争往往进行得异常迅速,军队很少在战场上停留,而战争的目的也几乎是惩罚敌人,而不是击垮敌人,他们往往在掠夺敌人的牲畜、烧毁敌人的城堡后便各自回家了。

大的商业城市与小的共和国往往使用雇佣兵进行战争。由于费用极高,所以,这样的军队人数往往受到严重的限制。从其战斗力上看,价值更小,更别提高度发挥作战力量了。作战时,他们往往只是装模作样罢了。

一句话,仇恨感与敌忾心不再推动交战国直接参加行动,而是变成了交易用的商品。如此一来,战争中的大部分危险不存在了,而战争的性质也彻底发生了改变,人们依据战争的性质而为战争规定的一切,对这种战争完全不适用。

当封建的领地制度成为对整块领土统治的形式时,国家结构比以往更加紧密了,而人身义务则变成物质义务,而这其中的大部分又为金钱支付所代替,领取军饷的军队替代了封建的军队。

在这二者之间存在着雇佣兵这种过渡形式。在一个时期内,它是较为强大国家的工具。不过,这种情况持续的时间很短,逐渐被领军饷的士兵取代,于是各国军队便成了依靠国库供养的常备军了。

军队在逐步向常备军方向发展的过程中,便出现了上述3种类型的军队并存的现象。比如亨利四世时代,封建军队、雇佣兵与常备军同时存在。雇佣兵存在的时间则较长,甚至到了18世纪还有雇佣兵的身影。

欧洲各国在不同时期,其国家的其他情况也经常各不相同。当时欧洲的主要政治局势是,诸侯并立。其中有些国家是内部极为不稳定的共和国,有些则是权力不稳定的小君主国。

对于这样的国家,我们不能将其视为一个真正的统一体,而只能把它们当作一些力量的松懈的结合体。所以,我们不能把这些国家当成依据简单的逻辑法则就可以行动的组织。

我们一定要以此观点为出发点来研究中世纪的对外政策和战争。

当人们回顾历史,提及德意志皇帝在500年间接连不断地对意大利发动远征,但他本人却从未完全占领过意大利,甚至从未有过这样的想法时,人们很容易就认为,这种做法是一种反复出现的错误,是有时代根源的错误观点的表现。

不过,更为合理的说法是,我们应当将这种情况当成上百种重大的原因造成的。尽管我们能够大致地深入了解这些原因,但是我们所理解的无法和当事者所体验的情况相提并论。

但凡从这种混乱状态中产生的大国需要时间进行巩固和发展,其主要力量和努力都只能放在这个方面。所以,大国极少发动对外战争,就算发动了对外战争,战争也会烙上参战国不够稳定的特征。

英国对法国的战争就是这样。当时,法国还算不上是真正的君主国,我们只能将它当成公国及伯爵领地的结合体,而英国则接近于一个统一体,但也是在国内动荡不安的情况下使用封建军队进行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