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武装民众(第2/3页)

民军和武装的民众无法也不应当被用来对付敌军的主力部队,甚至不能用来对付敌军实力较强的部队。他们并不是用来摧毁敌军的核心部队,而是只能从外部和边缘去吞食敌人的部队。

他们应当在敌军的大部队尚未抵达的战区两侧发动攻击,让这些地区彻底摆脱敌军的影响;他们应当像汇聚在战区两侧的乌云,紧紧地跟随前进的敌人。在敌军完全没有出现的地区,民众是不缺乏武装反抗的勇气的。有一个地方武装反抗了,附近地区的居民便会紧随其后。如此一来,全国各地便会燃起反抗的熊熊大火。这熊熊大火就会以燎原之势蔓延,最后烧到敌军的基地,烧到敌军的交通线,并且破坏敌军的生命线。

当然,我们并不认为民众战争的作用是万能的,也不认为它像人无法对付的风雨似的,不认为它是单纯依靠军队无法应付的、用之不尽而不可战胜的东西。

一句话,我们的结论并不是建立在那些吹嘘民众战争的言论之上,不过,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不能像驱逐士兵那样去驱逐武装的农民。

因为士兵犹如一群家畜那样集结在一起,他们往往是笔直地向前奔跑,而武装的农民则不是这样的,他们无需什么巧妙的计划就会向四面八方散开。如此一来,任何在森林、山地,或者地形尤为复杂的地区行军的小部队都面临着危险,因为战斗随时可能发生。就算一支行军的纵队很久都没有发现新的敌人,但是那些早就被纵队事先驱逐的农民随时可能活动在纵队尾部附近。

正规军的前哨或别动队对破坏道路和封锁隘路所使用的手段,和农民武装所使用的方法进行比较,就像自动机器的动作同人的动作比较一样。对此,敌军唯一能做的就是加派更多的部队护送运输队,派兵驻守在兵站、隘口、桥梁等地。

刚开始,民众武装的活动规模总是有限的,敌军因为担心过分分兵会造成自己实力受到严重的削弱,因此他们只派出小股部队前去征剿。可是,民众战争的火焰恰恰是在与这些小股部队进行的斗争中燃烧起来的。

在某些地方,民众武装依靠数量优势击败了敌军的小股部队。因为这种胜利,他们的勇气倍增,斗志更加激昂,斗争更加积极,一直发展到能够决定全部战局为止。

我们认为,民众战争要像云雾一样,在任何地方都不凝结成一个反抗的核心,否则敌军便会动用相应的力量来攻打这个核心并粉碎它,俘虏大量民众。如果真的是这样,那么群众斗争的勇气便会迅速低落,人们可能认为大局已定,继续斗争徒劳无益,最终放下武器。

不过,民众武装在必要的时候要在某些地区形成较为雄厚的力量,形成那些足以让敌军害怕的威慑力量。这些地区,就是我们上文所说的,要分布在敌人战区的两旁。

在这里,民众武装必须要联合起来,成为更强大、更有组织的整体,并配以少数正规军。这样的民众武装便具备了正规军的形式,能够也敢于采取规模较大的军事行动。从这些起点开始,越是往敌军的大后方,民众武装的力量就应该越分散,因为他们在这些地区会遭到最为猛烈的打击。

较为集中的民众武装的主要任务是袭击敌军留守的较大的防备部队,此外,他们还要让敌军在精神上恐惧、忧虑不安,加深整个民众武装在精神上所造成的印象。如果没有这些较为集中的民众武装,那么它的所有活动便会毫无力量,整个形势对敌军而言,便无法形成一种极大的威慑力。

统帅若想以自己的意愿使民众武装具备上述力量,最简单的方法是派出一些由正规军组成的小分队前去帮助他们。若没有少数正规军这种鼓舞人心的支持与帮助,大多数居民便会丧失拿起武器、反抗侵略者的信心与动力。

派去支援的部队越多,越能吸引民众,民众斗争的声势越会高涨起来。不过,前来支援民众武装的正规军的数量是有限的。因为,一方面,如果要为达到次要目的而将部队分散开来前去支援民众武装,便会造成前线出现一条处处薄弱的、宽正面的防线(出现这种情况,正规军与民众武装必然会同被敌人消灭),这是极为有害的。另一方面,经验告诉我们,当一个地区正规军人数过多时,民众战争的力量和效果便会相应地减弱。这有三方面的原因:首先,正规军过多,容易吸引敌军前来围剿;其次,正规军过多,居民便会产生依赖感,转而依赖正规军;最后,正规军过多,会需要更多的地区来宿营,需要更多的粮秣供应,需要更多的运输,这会极大地消耗民众的力量。

防止敌军对民众战争进行强有力的还击的另一个方法是,很少或者压根儿不把这一巨大的战略防御手段用于战术防御。这是运用民众战争的重要原则之一。民众武装的战斗特点和素质较差的部队的战斗特点一样,攻击非常猛烈,但是难以持久,行动不够沉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