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起了个五更,赶了个晚集(第3/15页)

石友三虽然发了那么一份密电给张学良,但毕竟还没有公开举起反旗,阎锡山也不敢把这件事曝光出来,怕的就是在这关键时刻,石友三真的“步刘茂恩的后尘”。因此之故,杨爱源并不知道密电的事,他只是认为对石友三不能不防。

杨爱源问张樾亭与石友三熟不熟。张樾亭回答不但熟,而且可以随便说笑话。

杨爱源马上说:“那好,请你到石处去一趟,以我们关怀其给养为名,侦其行,察其言,观其色,探询其意向,同时顺便到刘春荣处问问他的给养如何。回来后我们再研究一下,以防万一。”

刘春荣部也是反蒋联军中的杂牌军,在此次攻势中负责协助石友三。杨爱源料到石友三、刘春荣之辈平时在供给上都是一肚子怨气,现在需要他们出力了,就不能不改变一下服务态度。

果然,张樾亭到石友三的司令部去一问。石友三直言不讳:“要么是有吃的,没打的(指武器弹药);要么是有打的,没吃的。不能适时供给。”

张樾亭答应回兰封后,即报告徐永昌、杨爱源,让他们给阎锡山发电报,以便及时供应。

接着张樾亭试探着问石友三:“你这回攻打柳河是率全部人马吧?”

石友三回答:“留一部守原阵地,加强工事,以备万一退回来扼守。”

杨爱源、张樾亭早就猜到石友三不会“正经干”,石友三的回答并不算出人意料,但张樾亭仍心有不甘,遂鼓动石友三:“你攻敌右侧背柳河,闻蒋介石已到柳河指挥,若能活捉蒋,是全局的胜利,你的声威将震动全国。”

石友三来了一句:“心有余而力不足。”张樾亭急忙说:“晋军和刘春荣可以策应你。”

当着张樾亭的面,石友三毫不客气:“刘部力小,晋军势弱,不能依赖。”

张樾亭无法辩驳,只得说:“你单独制胜,声威更大。”

石友三对这些哄小孩子的伎俩丝毫不感兴趣:“你快回去,叫徐、杨将我部给养充分准备好,我就要出动了。”

临分手时,张樾亭提出了他最关心也最敏感的话题:“你可别变。”

石友三笑了:“哪能老变呢!”

辞别石友三,张樾亭又到了刘春荣处。问他给养如何,刘春荣回答:“有时够,有时不够。”

张樾亭答应上报后予以补足,同时叮嘱他:“这次石友三率部攻柳河,关系全局,希望你与他妥切联系,努力策应。”

刘春荣说:“尽力而为。”

不用拳击而用五指

回到兰封,张樾亭将经过情形向杨爱源进行了汇报。杨爱源说:“从石友三的言行和态度来看,对我们很不高兴,可是对你还不错。刘春荣对我们的供应也不满意,他的态度与这次进攻会很有关系,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张樾亭坦言:“石友三正经打不正经打,我不能保证;他变不变,我也不能保证。”

不过他认为刘春荣的问题反倒不大。

刘春荣的部队也不少,作战时,他一般都是把一个团放在前面充样子,另外七八个团则在后面进行训练,其实并不与蒋军交战,前方也少有战事。徐永昌曾派人前去视察,视察的人在说到刘部训练如何之勤,军容如何之盛时,对着徐永昌耳语:“又一冯焕章(冯玉祥),行将看其异军突起也。”

徐永昌戏谑地说:“恐其只能异,而不能突起也。”

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做“倒戈将军”。徐永昌了解刘春荣,知道这位杂牌军头向来都喜欢取巧观望,并非现在才如此,而且他也害怕蒋介石对他玩“先拉、后吃”的一套,叛阎投蒋的可能性很小。

张樾亭的看法与徐永昌相似,他告诉杨爱源:“刘没有什么,适时予以足够补给,总司令(阎锡山)与之妥切联系,时加慰勉,就可以啦。”

二人重新分析了冯玉祥的作战计划。按照计划,晋军右翼为孙良诚、吉鸿昌,显然右翼不会有危险,于是他们决定侧重注意石友三所在的左翼,为此专门调集了两万余人到这一侧作为预备队,名义上是协助石友三、刘春荣攻柳河,实际亦有防止石友三哗变的用意。

料理了晋军这一茬,杨、张又研究起冯玉祥的整体部署。他们发现,冯玉祥这次攻击以“胜败在此一举”为主旨,确实是已经全力以赴,七路进攻部队中,除孙殿英一路较差一些外,其余皆为西北军和晋军的精锐部队。

什么东西都怕细琢磨,尤其是打仗这种关乎生死存亡的事情,纵使你力大如牛,还得心细如发。张樾亭经过仔细推敲,认为冯玉祥兵分七路的做法值得商榷:“攻击蒋军阵地不分重点,分散平均使用兵力。”

经过前几个阶段的相持对峙,中央军的阵地工事也已经非常坚固,张樾亭指出:“不用拳击而用五指,想戳穿敌人固守的坚固阵地,在一般情况下很不容易,而且时值雨季,万一遇上连绵大雨,河水泛滥,就更困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