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海军“轰炸之王”的坠落(第2/3页)

奥田喜久司果然不愧“轰炸之王”的大名,他上任后狠抓日军远程轰炸训练,从1939年5月开始,日军13航空战队多次组织了对重庆的大规模轰炸

1939年11月4日,日军第13航空队、鹿屋舫空队、木更津航空队全军出击,从武汉王家墩机场起飞,轰炸中国抗战的重要后方基地——成都。其兵力包括第13航空战队的36架96G3M轰炸机、鹿屋航空队的18架轰炸机和木更津航空队的18架轰炸机。这是一次日军罕见的大规模轰炸行动。

负责指挥这次战斗的日军指挥官,便是第13航空队司令官、海军航空兵大佐奥田喜久司。

由来镀金的奥田指挥这次大规模的轰炸,有一点奇怪。因为鹿屋和木更津航空队都属于第1联合战队,与他指挥的第13航空战队属于平行关系,互不统属。不过如果知道日军组织这次轰炸的原因,也就可以了然——日军组织这次轰炸,是为了报复10月2日中国空军和苏联志愿航空队对汉口机场的奇袭。那一次巧妙的突然袭击不但击毁击伤日军飞机一百六十余架,而且重创了日军航空兵在华的指挥机关——日军第1联合航空战队司令官筱原二四三少将和鹿屋航空队司令官大林大佐重伤,木更津航空队副司令官石川大佐战死。在武汉而未列入伤亡名单的日军航空兵司令官级别的高级军官,只剩了奥田喜久司一人。

二菱96式G3M中型轰炸机,在从意大利订购的伊式重爆屡次被中国空军击落的情况下,日军转而对这种国产轰炸机投以青睐。

遭到打击的日军恼羞成怒,严令迅速运来新机,对中国空军的基地进行报复。这种情况下,奥田指挥这次战斗责无旁贷。

不过,考虑到部队的统属问题,善于协调的奥田把出击部队分为两个方阵,第一方阵是他亲率的第13航空战队36架轰炸机,第二方阵则是鹿屋和木更津航空队的另外36架轰炸机。第二方阵的具体指挥,仍然由两航空队的军官自行负责指挥。

由于日军当时装备的97式战斗机还没有足够的航程可以掩护这种远距离轰炸,奥田采用将轰炸机密集编队,依靠各机机枪和火炮相互配合组成火网来进行防御——每架96式G3M中型轰炸机装备有1门20毫米机关炮和3座机枪炮塔,在当时算是很不错的自卫火力。这种做法,在美军B-24、B17轰炸机对德国、日本的战略轰炸中,也是常用的战术。不过和B-17“空中堡垒”那种全身如同刺猬一样的自卫炮火相比,96式就显得太单薄了,这也是奥田的密集阵战术不能奏效的原因。

应该说,虽然当时日军在华空中力量占有绝对优势,但其急于报复的心理使这次轰炸的准备并不充分。实战中,日军因此暴露出了极大的问题。由于飞机多为修复的负伤飞机或刚刚运来尚未磨合的新机,途中日军轰炸机不断出现故障返航,先后有18架飞机退出战斗,真正到达战场的只有54架轰炸机。

中国空军迎战的部队,是第5大队全部三个中队,包括:

27中队,中队长谢荃和,装备法国道华玎D510战斗机的7架、苏制伊-15比斯战斗机7架。

26中队,中队长段文郁,装备苏制伊-16战斗机6架。

29中队,副中队长邓从凯,装备苏制伊-15比斯战斗机9架。

虽然数量上处于劣势,但由于中国空军的战斗机更加灵活,装备有高空作战所需的氧气面罩,特别是邓从凯等人无畏的突击冲散了日军防卫阵型,最终取得了此战的胜利,并把日本海军的“轰炸之王”永远留在了这块土地上。

值得一提的是,指挥这次战斗的中方最高指挥官、第5大队副大队长王汉勋,是一个很值得注意的人物——他的女友,就是著名的中国特工女英雄郑苹如。1939年,郑苹如受命到上海接近并伺机行刺大汉奸丁默邨,不幸壮志未酬,被捕遇害。有人说,她就是《色戒》中女主角王佳芝的原型。

关于两人的恋情,我们只知道很少的详情——两人曾相约胜利后结婚,王汉勋只留下一张单人照片,背后有一行小字:“送给我最最亲爱的人,苹如你”。郑苹如则给了王汉勋一个奇特的外号“大熊”。

中国空军飞行员,前排左二即王汉勋。

成都之战,王汉勋在简阳上空击落日机一架。

1944年,王汉勋在桂林牺牲。

综合各方资料,邓从凯在此战中的表现也有一点争议——因为邓所在的第29中队是稍晚到达战场的,他的确被目击曾经冲向日军轰炸机方阵,并将其带队长机击落。但因为奥田所在的第一方阵此前已经遭到第27中队的猛烈打击,邓从凯冲击的可能是日军的第二方阵,被他击落的日军领队轰炸机应该是鹿屋航空队第3中队中队长细川直三大尉的座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