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二百七十三章」饱和(第2/3页)

这一方面有高纬度国家甚少出海口,领海大多冰封难行有关,但更重要的还是技术跟经济实力,苏联只能酸溜溜的看着美国建立一支支庞大的航母战斗群,以海权论的地缘政治为基础,覆盖一个个大洲跟全球。

所以从那时起,苏联人就开始钻研如何对抗航母。

于是从那时起,饱和攻击就被作为攻击航母最有效也最难实现的手段。

说起来很简单,航母最大的缺点就是体积庞大,这极易成为海上活靶子,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一艘航母要搭配多艘其他舰船保护,从防空防潜艇等各方面建立一道立体防御网,所以任何航母永远都是在一个航母战斗群中,而不会单独出行。

如何突破这个立体防护,前苏联的理论从来都和西方讲究精确高效不同,足够多的数量总能达到一个简单的目标,同时的十次攻击不能突破,百次,千次呢?

总有一个上限的饱和度吧?

所以再复杂精巧,气势磅礴的航母战斗群,也就能用这么简单的理论上攻击解决,二战中前赴后继的鱼雷攻击机和轰炸机就证明了这点,数十上百架飞机,只要有一架没被打下来,就能给航母造成致命的伤害。

但是在现代战争中,美国千方百计的弥补这个漏洞,所有巨舰大炮超级战列舰都换成了更机动灵活的导弹驱逐舰巡洋舰,就是这个道理,大口径火炮根本对防空或者防导弹没有帮助,反而是携带宙斯盾、密集阵等各种反导系统的舰艇能够更高效的防范。

于是那个饱和攻击的基数就被无限拉大,随着航母战斗群的防范能力越来越强,要想攻破的饱和数量就越来越大,最新的说法是一个航母舰队需要五百枚导弹才能攻破。

这简直就是个笑话了,一枚几十上百万美元的导弹,一次攻击就得数亿美元,这个成本简直吓人。

最关键是,这样数量的导弹要有多大的发射阵地和动静,会在现今的侦察探测手段下不被发现?

所以,许多军事专家都说饱和攻击只是个停留在纸面上的理论方案,具体实施几乎不可能!

但眼前发生在桑岛海域周围的事实证明,中国人再次用他们那种有些狡黠的悠久智慧解决了这个问题!

齐天林也是跟中国领导层彻底达成协议,才明白中国人为什么会输送制导火箭弹前往坦桑亚尼。

这种便宜货在70公里范围内的功效基本就跟导弹是一样的,中国从决定协助坦桑亚尼反抗美国的那一刻起,就设想采用这种对地对海皆相宜的便宜货,饱和攻击航母战斗群!

齐天林也是那时候才知道,中国运送到桑岛的火箭弹集装箱,不亚于大陆,八十多只散布在整个桑岛东海岸朝着印度洋,这里有一系列中国人援建的工程,用各种方式藏匿了密密麻麻的集装箱,比齐天林发现这个集装箱细节的时候还早!

徐清华转达中国军方的态度:“如果这个国家陷入内战,这些火箭弹,就能密集攻击大陆的某个反对派聚集点,保卫首都,假如……真有那么一天,美军航母给了这个机会,也许就能创造一个奇迹……”这简直就是中国人那种习惯于一颗红心两种准备的标准体现!

中国人也许早就有这种军事准备,齐天林不过是把他们逼到了墙角而已!

齐天林分裂桑科巴尔群岛的建议,让美方视桑科巴尔为己方屏障的诡计,彻底让美方在从空中仔细搜寻岛上安全以后,就把注意力全放在了大陆,特别是齐天林送出来的那些大陆疑似目标,最大限度的消耗分散了美方侦察力量。

桑科巴尔群岛正式变成一艘游弋在坦桑亚尼外海的航母……巨型导弹航母!

这种标准集装箱能容纳两部液压支撑起来的发射具,每一具都携带十二枚220毫米制导火箭弹,甚至有部分装备四十枚122毫米制导火箭弹的发射具。

原本一个集装箱最多安放四枚导弹的局面,顿时呈数倍,十倍放大数量!

那些一直躲在伪装网和丛林中的中国“建筑工人”,曾经接到过严格命令,绝不允许在美国人发起攻击以前有任何行动,但从美国人袭击了坦桑亚尼雷达站开始,这条命令就自动解除了,他们不过是在等待最终的讯号。

当天空中的无线电信号,卫星信号还能传输的时候。

几乎所有中国人同时扑向那些伪装成墙体、建筑车、帐篷的集装箱,液压翻起顶板,电动抬起两座发射具,在短短三分钟之内,就把演练过无数次行动实施,输入刚收到的坐标方位,摁下自动发射按钮,接着转身就跑!

超过一千五百枚火箭弹,呼啸着穿越三十多公里的距离,利用这时还未消失的GPS/北斗导航系统引导,根本不在乎那点几十米的引导误差,毫不讲理,铺天盖地的砸向那一片呆若木鸡的美军舰艇!